良友茶庄创始人程信祺,出生于贫困的农户。13岁时开始学制鞋,之后历经安泰桥碧峰林茶庄、鼓楼前陆经斋茶庄当学徒,学制茶出师后在城内南台几家茶叶店当店员和制茶工人。民国12年(公元年),他在苍霞洲白龙庵8号与人合股开办“双兴隆”茶行。该行不多时就转为程信祺独办的“程兴隆”茶行,亦称“兴隆茶行”。他为人俭朴勤奋,从年至年,在这十几年中生意越做越兴旺,每年制茶销售、销售达多担,制茶旺季时行中聘请技工30多人,拣茶女工多人。当时茶叶远销省外,在天津设有代理商,程信祺的胞弟程梅惠及长子程敏澄等人常年驻天津办理转口销售茶叶的生意。在制茶旺季程信祺亲自坐镇制茶厂(场),检查茶叶分级及窨花质量。他对待工人如同手足,在工场与工人同桌吃饭,也不摆老板架子,闲时常邀工人师傅一同上澡堂洗澡,这是他的乐事。信祺又培植他的学徒郑伯波当上兴隆茶厂的“掌盘”(掌管茶厂全面工作的伙计),作为信祺办厂的得力助手。年卢沟桥事件爆发,福建省政府筹办内迁永安,当年兴隆茶行积压茶叶多担。正当程信祺大伤脑筋的时候,经友人介绍,得知台江路原大中肥皂厂(即原福州台江路70号)歇业出让。程信祺以精明的生意眼光认定那地盘是台江最繁华地段,具有发展前景,即重金盘下了店面,决定开设茶庄,自产自销。程信棋在生意场上打滚多年,很懂得名人效应,为了提高茶庄知名度,除了装修门面之外,定出牌号也是首要之事。福州市区茶庄大小有20多家,其中有名望的如渡鸡口的“五顶峰茶庄”、鼓楼前的“陆经斋”、南街的“太和堂”、中亭街的“一枝春”、“春光怡”等。程信祺通过福州商会邀请当时国民党闽浙监察使署主任陈肇英题写招牌“良友茶庄”,这“良友”两字又是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张子仲替茶庄撰写的对联上下联句的首字,联曰“良种芬香扬陆羽,友怀澹泊畅卢同。”要人名人为茶庄题名作联一事一时成了福州一大新闻,名噪榕城,良友茶庄一举成名。
当时,福州老字号茶庄均有各自名牌茶叶,此乃茶庄所谓的看家品牌,目的是要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如五顶峰茶庄有“明前叶”,太和堂有“半山茶”和“一枝春”,陆经斋有“高香片”等都已久负盛名。程信棋下定决心要和老字号茶庄一样,创出一种拳头产品,以博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他选定“雀舌毫”这个品牌,相当于现今超特级茉莉花茶,也为有别于其他茶庄相似名称,他在“雀舌毫”之前加了“可口”两字,成为“可口雀舌毫”。为了响“可口雀舌毫”这个名牌,程信祺每年清明前就派人分赴罗源中房、宁德八都、霍童等地采购绿毛茶。因这两处绿毛茶汤水醇厚,形条紧结,内质外形均居别处绿茶之上,在窨制茉莉花时,于三伏天选择近郊岭后、施埔、新店、伐坂一带的茉莉花,并要求在午后采摘茉莉花,因此时的茉莉花露水已消,花香浓郁;再经过精细加工焙制,使茶质及香味均比同业略胜一筹。茶庄的生意也日渐起色到解放前夕,良友茶庄营业额居福州市各茶庄之首。那时国民党政府纸币严重贬值,市面购物均以金子计值,良友茶庄每天出售茶叶可值四五两黄金。同时,名贵茶叶采用名家制作的脱胎漆盒来包装更显尊贵。至此,良友可口雀舌毫的品质终于达到巅峰,官场送礼,名流品茗,以及许多老主顾均以购买良友茶庄的茶叶为荣。年至年江西省举办商品展览会,福州选送良友茶庄的“可口雀舌毫”参加展览,获特等奖。
年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茶庄负责人程梅惠(程信祺胞弟)主动申请公私合营,原良友茶庄负责人程敏澄作为私方代表。如今良友茶庄是国有企业体制,实行承包经营。由于店临闽江下游航运码头,是当时福州市区通往邻县的水上航线,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茶庄的茶叶保持大批量销往连江、长乐等地,促进了经营的持续扩张。以至年为例,茶庄拥有员工20多人(加上历年退休人员总共约50多人),但年销售额从八十年代的20多万元剧增近多万元,(按当时物价水平计算),这是良友茶庄生意的鼎盛时期。
年9月,百年老店良友茶庄因为台江路旧城改造项目,茶庄被拆迁安置在非主干道的住宅小区底层,即玉环新路安平社区11座1楼03号。周边尽是五金机械的专业街。如此不合群、客不便至,无疑给新良友茶庄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茶庄并未在搬迁中陷入困境,而是以它的固有品牌渐渐站稳脚跟。良友茶庄靠的是传统百年老店的声誉,以及保质保量、价格公正的诚信经营理念,拥有与日俱增的回头客。正是这些相知相识的消费群体,陪伴良友走过新的风雨历程。用良友员工的话说,这叫做茶香不怕巷子深。良友茶庄的招牌,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老字号”的璀璨金光由于茶庄在经营中严格执行优质优价,不掺杂、不提级等,保持了老店的信誉。茶庄曾获得“物价信得过”单位和福建省贸易厅评定的“放心店”称号。
如今的良友茶庄第三代传人“茶状元”主人程董惠培是福建省商业研究会(茶馆业)会长、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茶文化收藏专业委员会主任,也是从小闻着茶香长大的。“茶状元”茶企品牌于-年获得首届全国百佳茶馆光荣称号,福飞路号沿着楼梯走上二楼,迎面茶界泰斗张天福亲手题写“茶业世家”四个大字无声诉说茶馆主人的不俗身家。
福州台江后州光明路59号是写入“福州志”的老字号“良友茶庄”的旧址,也是程董惠培年少时的居所。前店后住房再后加工场,福州有名的茉莉雀舌毫,茉莉龙团正是从这里走向天津、北京、山东……。
其实,在少年程董惠培的眼中,祖父、父亲,以及那触手可及的焙笼,那罗筛,那罗筐,甚或留在记忆中的匾额无不浸透着茶叶特有的芳香。80年代他亲眼目睹了前辈们用老式的方法在自家宅院做茉莉花茶;雪白的茉莉花蕾倾倒在茶叶中,花儿在茶中开放,然后烘干。如此反复多次,那茉莉花香也就蓬蓬勃勃地盛开在他心中。
从福州大学教职员工的位置上下来后,程董惠培迫不及待地要将酝酿已久的茶香奉献给爱茶的人们。这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继续沿袭祖上的茉莉花茶的推广之路基础上,灵敏的他已经捕捉到乌龙茶这个已在国际茶舞台上雀跃的精灵。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铁观音故乡安溪县西坪附近的虎丘乡竹园村书记周志超成了程董惠培的朋友,于是福州人程董惠培做起了安溪铁观音的批发生意,他注册了一个“和合”茶庄,那时候福州的大百货商场,高级宾馆如东街口百货、西湖大酒店、外贸中心酒店以及各大茶庄“良友”、“太和堂”等可都曾有从“和合”茶庄进乌龙茶的。
程董惠培在福大的时候已是国家等级羽毛球裁判员,大概是这种运动的经历造就他善于在运动变化中完善自我。所以即便是作为福州市大茶庄的老板,他并没有满足。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诞生了第一家茶馆“别有天”,聪明的程董惠培立即品咂出茶馆所蕴含的文化之味,他果敢地跟上,开了福州第二家茶馆。
程董惠培对茶艺的理解落实于一句话以“茶文化搭台,茶品质为生命”,也就是讲究茶汤综合味道芬香醇厚。乌龙茶固然醇香,但不是谁都可以展示这种醇香的。程董惠培除了抓茶源的优质,每年新茶采摘季节必亲往名茶深山茶区采收上等好茶以外,更多的是训练茶艺小姐。且不说年在广西举行的首届全国“刘三姐”茶道,茶艺大奖赛上,福州市茶状元茶馆代表队以精湛的茶艺表演且以“参赛铁观音王”茶汤优秀品质赢得评委一致赞赏并获得优胜杯。就是平时,也通过拣毛茶,焙火这些精加工的活来提高茶艺小姐对茶的兴趣和认识,让她们通过对茶的产地,性状的了解,达到融会贯通地发挥各种茶叶与生俱来的特有品质的目的。茶友感慨说“茶状元”茶的特殊口味,在别的茶馆就很难享受得到,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茶状元的茶就是与众不同。
当茶艺小姐将一杯杯滋味醇美或鲜爽的茶呈送给茶客时,茶客能在闲适品茗中尽赏茶之芳菲体味茶之甘甜,从而体察之朴素怡真的本性。这是“茶状元”的真谛,也是程董惠培注册“茶状元”商标的初衷,作为首届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他需要品牌阐释他的茶艺理念,品牌亦延伸这位国家级羽毛球裁判员于茶这个翠绿王国的几番求索。
有口皆碑的“茶状元”如今又另辟蹊径,将茶馆分店开到福州著名风景区鼓山上。在鼓山十八景的情人谷上方,人们看到茶状元“鼓山茶屋”于蓝天中携鸟语花香,清冽山泉入室,清风朗日中,那一抹茶香袅袅娜娜,正散发无尽的甘甜余韵。
现如今程董惠培携带儿子程豪健(国家高级评茶员,茶艺师)继续传承祖训“茶品即人品,做茶如做人”一生一世专注做好茶,继续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茶事业不遗余力做出贡献。
第一届厦门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与茶界专家陈郁榕、郭雅玲、刘宜渠合影
茶界泰斗张天福亲临“和合茶行”并与程董惠培合影
年厦门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与茶界泰斗张天福合影
年茶界泰斗张天福与程董惠培夫妇在茶状元茶馆合影
茶叶泰斗张天福题赠“茶业世家”
良友茶庄创始人:程信祺
二代:程敏镐
三代(茶状元品牌创始人):程董惠培
四代:程豪健(国家级高级评茶员,茶艺师、考评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