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灌肠,可谓是护理工作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术前、特殊检查、解除便秘、胀气,降温等等都会选择灌肠。不知道灌肠中大家遇没遇见棘手的时候?
日前,笔者在上班中有护士妹妹求助:这个灌肠实在进行不了,请求江湖救急!
案例分享
患者黄某,女性,82岁,直肠癌(未手术)姑息性放疗两周余,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混合痔,如图:
主诉腹泻、便血、排便疼痛、里急后重,医嘱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ml+地塞米松5mg+蒙脱石散3g+云南白药2g保留灌肠,同事按照常规的灌肠操作流程进行,但因插入肛管时患者剧烈疼痛,致使操作无法进行。
综合评估
1查体患者并发Ⅱ度放射性皮炎,红斑、疼痛、脱皮,脱出的外痔明显粘连。
同事之前试图分开粘连的外痔暴露肛门插入肛管,因患者疼痛剧烈,用患者原话形容“一碰就要老命的痛”,致使操作无法进行。
2
老年患者,直肠癌晚期,未手术,肿瘤组织还在,灌肠中有可能触碰到肿瘤组织,导致出血、穿孔、癌细胞播散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放疗2周余,放射性直肠炎症状明显,直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灌肠中直肠穿孔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穿孔、腹膜炎、休克……
灌肠方案
1
选择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灌肠代替肛管
肛管短、粗、硬,插入时加剧患者疼痛感,且引起出血和穿孔的风险高。
选择12#吸痰管,硅胶材质,外径4mm,顺应性和舒适性都较肛管明显改善。
2
充分润滑
单用石蜡油棉球润滑肛管是远远不够的
①首先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滴适量开塞露与外痔处,充分浸润肛周外痔,使其自然分离,暴露肛门。
②轻扒肛周皮肤,挤开塞露与肛门处,利用肛门括约肌的收缩纳入部分开塞露。
③充分润滑吸痰管,至提起吸痰管向下滴石蜡油的状态。
3
左侧卧位灌肠
灌肠过程中动作轻柔,如遇阻力可左右旋转吸痰管,调整方向,切忌强行、暴力送管。
4
插入长度:15cm,直肠长约12-15cm
若根据传统的保留灌肠,插入15-20cm的话,导管头端已达乙状结肠,越过直肠病灶,药物灌入乙状结肠导致直肠段药物浓度锐减,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插入过浅则会刺激直肠壁压力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不易在直肠内保留。
5
注药时机
吸痰管插入2.5cm(根据解剖学结构特点,肛管长约2.5cm)后即开始缓慢推注药液,边推边送管,至插入预定长度15cm。
传统的保留灌肠要求插管至预定长度后再打开调节器,缓慢灌入灌肠液。
边推注药液边插管原因如下:
①温度适宜的药液进入肠道,舒缓肛门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利于吸痰管插入。
②推注药液形成的水流临近肠壁肿瘤组织时,水流的反作用力可以改变吸痰管走向,使吸痰管及时避让肿瘤组织,避免再次损伤。
③边推注药液边插管可以避免肠道内大便堵塞吸痰管。
采用以上方案,灌肠操作顺利完成,灌肠液保留约7.5h,灌肠有效。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Proctitis,RP)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腔内、外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分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为腹痛、黏液血便、肛门坠痛、排便困难、腹泻、里急后重等。
急性期多采用保留灌肠的局部治疗方法。
按RTOG/EORTC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0级:无变化。
I级: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习惯改变,无需用药,直肠不适无需止痛治疗。
Ⅱ级:腹泻,需用抗交感神经药,黏液分泌增多,无需卫生垫.肠或腹部疼痛,需止痛药。
Ⅲ级:腹泻,需胃肠外支持.重度黏液或血性分泌物增多,需卫生垫,腹部膨胀(腹部X线片示肠管扩张)。
Ⅳ级: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瘘或穿孔;胃肠道出血需输血;腹痛或里急后重,需置管减压。
放射性直肠炎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保留灌肠最好选择晚间睡前进行(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减轻腹压,利于药物保留和吸收。
2.放射性直肠炎病人的直肠黏膜充血、糜烂、出血,导管插入时避免对直肠黏膜的再损伤非常重要。动作轻柔,边推注药液边送管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对直肠粘膜和肿瘤组织的再损伤。
3.灌肠后定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使药液与肠壁四周充分接触,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灌肠后左侧卧位—半坐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30分钟变换一次体位,使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因宫颈癌肿瘤容易侵及阴道后壁和直肠前壁,腔内放疗时此处的照射剂量相对较大,直肠前壁的放射性损伤往往较重,应尽量延长俯卧位时间。)
4.吸痰管插入长度10-15cm,温度37-38°为宜,推注药液速度缓慢。
5.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尽量延长药物保留时间,时间越长,效果越佳。
6.选用吸痰管代替肛管,管径细、材质软、顺应性和舒适性好,且与注射器和螺口输液器连接方便。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