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包茎、包皮硬化性苔藓等引起的包皮狭窄很简单,外科最经典的“纵切横缝”即可。
“横切纵缝”、“纵切横缝”还包括这个环钻活检技巧。但显然能翻译出“与松弛皮肤张力线相反的方向牵拉皮肤”的也是一个还没有入门的研究生。劝大家有能力读英文原版尽量读英文原版,要读中译本也得读靠谱人士翻译的中译本。但大家不要只知道个粘膜白斑就看什么都像粘膜白斑,在口腔的白色病变中你至少需要知道4个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医生,包括粘膜白斑、舌毛状白斑、扁平苔藓、白假丝念珠菌病,而白色角化和白色海绵状痣则是一个皮肤科专科医生需要掌握的疾病。1、在口腔,最需要与粘膜白斑leukoplakia相鉴别的是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它两者本就是同一个疾病,只是医生主观上的好恶,如基底细胞癌之于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细胞乳头状瘤之于脂溢性角化。我在下面再详解。
已故皮肤病理大师Ackerman的这本《differentialdiagnosisindermatopathology》选取了两个典型病例来做对照分析,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左图颊粘膜的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和右图口腔底部的粘膜白斑leukoplakia是极难从肉眼鉴别的,很多病理上诊断良性的粘膜白斑其实就是临床上误诊为粘膜白斑而送检病理的白色角化(这段可能比较拗口,但你看一下Lever皮肤组织病理学上的记载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一段摘自《Lever皮肤组织病理学第9版》,第一句话“粘膜白斑的白色源自增厚的角质层水化”,即我上一篇《手泡水发白也是病吗?还能死人?还能不孕不育?》点击跳转里强调的,不是泡个水发白就都是“水源性肢端角化”,真正的“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是小汗腺疾病而不是角化性疾病。西医这种错误命名misnomer多了去了,叫营养不良但不是营养不良,叫角化病但不是角化病,叫过敏性紫癜但不是过敏。什么叫做“否定之否定”,这就叫做“否定之否定”。反观中医的年就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年,因为中医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一西方泊来的方法论……。可惜中国的西医多数都是中国式的西医,把甲营养不良当营养不良治,把过敏性紫癜当过敏治,真是中国医学教育之大失败。成天说一帮共产党员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后哪个真真正正“辩证”了,一点党性都没有。我以后就写一期“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谈痤疮”,让大家看一看什么叫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拿你们以为最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解释皮肤科最基础常见的疾病。《Lever皮肤组织病理学第9版》还述横截面观察80%粘膜白斑活检标本是良性的,17%有不典型增生或呈原位癌,3%为侵袭性癌。长期随访最终7%-13%的粘膜白斑癌变。但不同取材部位的“粘膜白斑”(注意我这里用了引号)的恶性率不同,如颊粘膜取材的病变96%是良性的,口腔底部取材的标本则32%是良性的,31%是原位癌,37%是侵袭性癌。这个就值得玩味了,为什么颊粘膜的“粘膜白斑”良性率高呢?很简单,就是不知道口腔粘膜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只知道粘膜白斑就看什么都像粘膜白斑的医生,把良性的白色角化当成潜在恶性的粘膜白斑给切了活检,稀释了真正粘膜白斑在颊粘膜“粘膜白斑”病理标本之中所占的构成比。即如Ackerman的上图所示,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相当于其它部位皮肤的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simplexchronic,只不过角化的粘膜为口水浸渍发白而已,为慢性非特异性物理刺激引起,比如说不合适的假牙、正畸牙套等。这两个女阴病变即便打了厚码我想你们应该也能分辨了吧。左侧的慢性单纯性苔藓相当于口腔的白色角化,右侧的硬化萎缩性苔藓相当于口腔的粘膜白斑(预后的角度)因为诱因的不同,所以好发部位也不同,最终导致了口腔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和粘膜白斑leukoplakia的预后不同,但是从临床肉眼角度,两者经常还是难以区分的,只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口腔底部的粘膜白色病变要更加引起重视。2、白色海绵状痣whitespongenevus是另一种好发于口腔粘膜的白色病变,但与白色角化不同,白色海绵状痣的临床非常有特征,只要你知道它就很难将之误诊为粘膜白斑,还是我那句话“不知道就想不到,想不到就做不到”,只知道个粘膜白斑时那就只好看什么都像粘膜白斑了。
白色海绵状痣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角化异常,故起病更早,一般儿童期之前就开始起病了,而粘膜白斑一般都是非遗传的散发的成人的问题。并且白色海绵状痣的角化更为明显,角化了厚了就会裂,形成类似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病变外观。关于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科普大家还可以翻看我既往的推送《湿疹是潮湿引起的吗?需要吃中药“除湿”吗?》点击跳转。某些人就知道皮肤科有个湿疹,就看什么都像湿疹,最搞恶是把湿疹当成湿症来治,其实湿疹、湿症、潮湿除了都带个“湿”字外没有一毛钱关系。哈哈,你才湿呢,你全家都湿。卖面膜的人永远都忽悠你“外干内油,敷个面膜外面不干了里面就不出油了”,我了个擦,我一到冬天小腿干得掉皮,可它外面再干里面也还是不出油不长痘痘。我小腿上敷再多“激素面膜”,擦再多激素药膏也不会长所谓的“激素依赖性皮炎”。3、好发于艾滋病AIDS人舌缘的毛状白斑hairyleukoplakia是免疫抑制群体舌边缘的绒毛状白色斑片斑块,为Epstein-Barr病毒感染引起。你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揣着聪明装糊涂或者真糊涂的皮肤科医生忽悠你说你过敏是因为免疫力低引起(如果过敏是免疫力降低引起那么感染又是怎么来的?),但真遇到这种免疫力降低引起Epstein-Barr病毒感染时他又不认得了。
过敏过敏hyper-sentivity自然是免疫力过高hyper引起来的啦,免疫力高时机体就好像美国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谁都打架,过度敏感。免疫力降低时就好像大清朝,八国联军谁想进来就进来挡都挡不住,表现为各种正常人不发生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过敏既然是免疫力过高引起那么就绝对不能吃补药,再说了,补药要是真的有用,我们当年好得“肺痨”、“麻风”,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sickmanofAsia”时怎么也没见你们这帮中医补好过中国人,如今“东亚病夫sickmanofAsia”这顶帽子早已经被上个世纪拯救中国人最多的西药——共产党给摘掉了,在即将迎来共和国70周岁生日的今天,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动不动就吃补药了。补药从来都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老外不吃补药更人高马大,为什么?老外街上恨不得米就一间健身房,而我国则恨不得米就一大药房,药房多过米店,这正常吗?不好好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而求诸于补药与好服丹药而早亡的历代君王何异?补药要是真有用,为什么中医补了年了还补不好中国人?这边不讲科学胡乱“忌口”,都社会主义了有的你吃你不吃,那边却又跑去吃补药,不如回到旧社会去好啦!4、扁平苔藓lichenplanus这个病本科教过啦,典型病例有所谓的网格状Wickham纹,注意上面那个图是原图拼错了,我成天说你们看书多看几本,书是人写的,人是会犯错的,你要是只看一本书万一他写错了你就有可能会被他误一辈子。
男性生殖器也好发扁平苔藓,但我好像没怎么见过女性生殖器长扁平苔藓,女性生殖器硬化萎缩性苔藓发病率则明显高于男性。5、最后这个最简单了,不认得的话回去重修本科了,口腔和外阴粘膜也都是白假丝念珠菌病candidiasisalbicans的好发部位。与前述疾病的差异在于白色病变为念珠菌落,用棉签能擦得掉。当然一个婴幼儿长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可能是正常的,一个成年人无缘无故口腔长念珠菌就要跟舌毛状白斑一样去抽血排除艾滋病了。
当然如我一贯所说的那样,中国式西医的问题是学渣太多,只知道xx病就看什么都像xx病,不知道是什么病居然还能不知道不是什么病。本文题图是丁香园网某病例贴,4楼一耳鼻喉科医生居然考虑为口腔念珠菌感染……,话说你能当耳鼻喉科医生至少都有个本科学历,你要是不回去重修本科应该在临床上没少草菅人命。相比西医多学渣呢,中医就是多神棍。为什么学渣和神棍能横行呢?中国最神秘的“有关部门”请好好反省一下。我反复强调,皮肤科成千上万个病,自己没见过不认得很正常,但不知道是什么病正常,不知道不是什么病就不正常了。像4楼那种只知道个真菌就看什么都像真菌的趁早离开医疗行业,医疗行业不需要这些阿猫阿狗来拉低社会对本行业的整体评价。综上,本楼题图的鉴别诊断应该在粘膜白斑leukoplakia和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之间产生,需要病理来考察粘膜上皮的细胞极性、多形性、异型性以及受累厚度。良性的诊断白色角化leukokeratosis,交界性的诊断粘膜白斑leukoplakia,恶性的诊断鳞状细胞癌。但这种良性、交界性、恶性往往不是截然可分的,必要时仍需要密切临床随访。如Lever所述,横截面观察3%粘膜白斑病理标本存在癌变,长期随访7%-13%的粘膜白斑最终会演变成癌。即病理只是个抽样,抽错了样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整体。一个包子你只咬一口就说不好吃只代表那一口不好吃,说不定只是你没咬到馅。如上例,那块粘膜白斑前面靠口唇侧没有癌变,后面靠咽喉侧癌变了,你取材取在后面才能早期发现癌变,取材取在前面等临床肉眼都看出癌变了你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也还看不出癌变。那些说“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的也都是中国式的西医……,我是从来没在英文原版教材上见到过这么个表述。如何解读病理报告,临床医生如何送检病理标本才能提高报告准确性可以扩展阅读我既往的科普:《检查和化验是两码事,化验可以随便做,检查可不能为了做检查而做检查》点击跳转《病理检查不是诊断的金标准,解读需谨慎——继续谈西医检查化验的那点事》点击跳转《病理医生不看临床什么报告都发得出来——病理医生不懂临床病理好不到哪里去》点击跳转我曾经写过两期“忌口”的科普:《白癜风的“忌口”问题》点击跳转《哪些皮肤病需要“忌口”》点击跳转下一期我打算再扩展一下科学“忌口”的问题吴侃博士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