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外痔 >> 外痔后遗症 >> 痔病概述

痔病概述

一、概念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痔俗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风、湿、淤及气虚有关,多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病毒,兼因久坐,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淤滞不行,结聚肛门宿滞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痔病发生的病因,学说很多,但目前为止尚无统一认识。痔虽然是一种局部病变,但它的形成却与全身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长期直立的站姿、日常某些饮食嗜好、过量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直肠血管不规则地斜穿肠壁肌肉以及痔静脉无静脉瓣等因素,都可以促进痔的发生。总之,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系。

1.解剖因素

早在18世纪,国外就有人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有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学说。

(1)静脉曲张学说。认为与人体直立、痔静脉缺少瓣膜、括约肌痉挛及粪便嵌塞等有关,导致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痔静脉曲张而形成痔。

(2)血管增生学说。一般认为齿线以上的黏膜下组织含有大量的窦状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等,组成直肠海绵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增生、肥大而形成痔。

(3)肛垫下移学说。齿线以上的黏膜和黏膜下存在着静脉丛、Treitze肌、结缔组织,统称为“肛垫”,是正常的解剖组织。当“肛垫”增生、肥大,或因与肛门直肠壁的支持固定发生改变而松弛,或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发生改变,使得肛垫向下移位形成本病。

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学说、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等。

2.感染因素

痔静脉丛的血管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可导致部分血管壁纤维化、脆化、变薄,使得局部静脉曲张。

3.排便因素

粪便不易排空,对直肠下段、肛管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受压;排便次数过多,腹压增加,导致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

4.遗传因素

静脉壁先天性薄弱,不易抵抗静脉腔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此外,还与饮食因素、妊娠和分娩、慢性疾病和职业、年龄等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oubei.com/wzhy/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