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外痔 >> 外痔检查 >> 本草别录石决明

本草别录石决明

白癜风康复宝典 http://m.39.net/pf/a_5036053.html

本草别录:石决明

题本草别录者,缘于石决明首见于《名医别录》。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先生发大愿力修缮本草,留下《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两部著作,令世人青睐赞叹。如果说《神农本草经》是成书于北方地区本草著作中的传奇,那么《名医别录》则是成书于南方地区本草著作中的不朽。尔竟何物,致愚耽迷如斯,为人讥而浑不知。《名医别录》载石决明“生南海”,《本草经集注》载石决明“世云是紫贝,定小异,亦难得。又云是鳆鱼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内亦含珠”,古代称鲍鱼为鳆唐《新修本草》则讲“此物,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紫贝者全别,非此类也。”宋代《本草图经》则说“石决明,生南海,今岭南州郡及莱州皆有之”“决明壳大如手,小者三、两指,海人亦啖其肉,亦取其壳,渍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到明代《本草纲目》讲述的更加清晰“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也。陶氏以为紫贝,雷氏以为真珠母,杨倞注《荀子》以为龟脚,皆非矣。惟鳆鱼是一种二类,故功用相同”。就以上本草可以看出,唐代时期人们已经将紫贝与石决明分别开,并提出“七孔者良”,宋代时期石决明的产地由“雷州”扩展到“岭南州郡及莱州”且提出“七孔、九孔者良”,明代时期更加明确了石决明的来源,其实主要就是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今的石决明还有也包括羊鲍HaliotisovinaGmelin,也包括国外品种澳洲鲍Haliotisruber(Leach)、耳鲍HaliotisasininaLinnaeus、白鲍Haliotislaevigata(Donovan)。

《名医别录》中讲石决明“主治目障翳痛,青盲”,这也是后世至今为止药用石决明的主要用途。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直白的说:“目疾外,他用甚稀”。石决明用于明目退翳的用法也多。缪氏《神农本草经疏》引《明目集验方》讲:“羞明怕日。用千里光、甘菊花、甘草各二钱,水煎冷服。”引《鸿飞集》讲:“痘后目翳。用石决明火煅研,谷精草各等分,为细末,以猪肝蘸食。”宋代《本草衍义》讲石决明可“然皆治目,壳研,水飞,点磨外障翳”,可见,其用药方式有入汤煎服、研末冲服、水飞外敷三种方式。石决明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四联小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卡氏酵母有显著抑菌作用。有实验表明,石决明对绿脓杆菌抑菌作用较强用,最小的抑菌浓度MIC为1.25mg/mL。石决明中珍珠样光泽的角质蛋白,经盐水可解得16种氨基酸。石决明还含有硒、镁、铁、锌、锶等多种微量元素,而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与缺乏锌、硒等微量元素紧密相关。锌能提高晶状体内酶系活性,对抗膜过氧化作用,增强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索等的合成。现代学者研究证实决明退障丸(含石决明、决明子、枸杞子等)可以有效地阻止和延缓硒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混浊变性的发生和发展。由此可见,亘古以来古人在实践经验中认识并用石决明来“明目退翳”,也就是治疗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角膜炎、白内障、葡萄膜炎等眼科病症是有道理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眼科之外,石决明也有“平肝潜阳”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为公认的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效方剂,该方中含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十一种成分。实验表明,石决明水提物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具有强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这就为石决明的“平肝潜阳”提供了佐证。石决明含90%以上的碳酸钙,也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古人也有石决明“通淋”的记载,可供今人借鉴使用。

古人在使用石决明上早期只是经验的积累并未曾有古代法象药理学的影子。如最初的南北朝梁代《名医别录》全文讲“味咸,平,无毒。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生南海。”五代《日华子本草》说“石决明,凉,明目。壳磨障翳。亦名九孔螺也。”但是在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用古法象思维模式对石决明的阐述颇具代表色彩,“石决明得水中之阴气以生,故其味咸,气应寒无毒。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赤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咸寒又能入肾补阴,故久服益精轻身也。研细水飞,主点外障翳。”缪氏的说辞,与当今所总结的“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吻合一致。古代法象药理学的萌芽、生成、发展历程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来日再做总结。除此之外,尚有一件令人不得不赞叹的事情,那便是古人对石决明的使用方法的把握。石决明为动物的贝壳,质地坚硬,难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而今的中药学著作中举目都可见石决明“先煎”的表述。但在古代本草学典籍中并未见这样的使用。已有的实验研究显示,常规煎法与先煎对石决明的煎出率无显著影响,也就是说石决明先煎并不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古代医家使用石决明大多为入丸散使用,即便偶有入汤剂者,大多也是“捣研细”、“研末水飞”、“煅细末”,如此,随着粉碎后表面积的增大,其煎出率也增大。已有的研究尚显示煅制品质量优于生品,煅淬品优于明煅品,淬液醋优于盐水,但煅制石决明对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及煎出量影响的规律性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而今的中医圈内使用石决明只是强调先煎,倘若未经过研末、水飞、煅细末等处理过,或者只是粗略碎后的石决明,这样的先煎,又有多大意义呢?

(来源:七种药用石决明形态比较鉴别)

半夏秋时

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oubei.com/wzjc/1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