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再是他的ldquo代名词rd

——探访“苦干实干手创幸福”的脱贫攻坚马关模式(上)

马关县在哪里?从中国地图上看,它位于西南边境的一个小小角落,如果不留意,很可能就会一晃而过。和全国大部分边境县一样,平凡、边缘、贫穷,很长时间都是他的代名词。然而,如今当你走进马关,在这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总能发现勃勃生机,总能发生无限可能,总能感受到马关人内心所蕴藏的执着与努力。在与贫穷斗争的岁月里,马关人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实干才有希望,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如今的马关,“贫穷”已不再是他的代名词,“文明、美丽、幸福”才是他的新符号!

山乡处处有巨变

你能想像20年后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模样吗?20年前,古林箐乡后槽村的王兴沛同样也无法想像自己今天能过上这样的日子。20年前,18岁的王兴沛家徒四壁、房子摇摇欲坠。因为太穷,读到初中的他再不敢有上学的念头,赤手空拳打工去了。王兴沛干过很多零工,有时甚至一天才挣10块钱。这样的状况让年轻的王兴沛绝望:苦日子没有尽头,明天有什么希望?

但命运总不愿亏待努力的人。王兴沛为了生存一路摸爬滚打,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认为贫瘠的家乡土地,原来还可以种出质量上乘的香蕉、砂仁。于是他参加了香蕉种植培训班,赊了多元的化肥农药,又向亲友借了点钱,开始试着种香蕉,第一年就有了10多万的收入。接下来的几年,王兴沛渐渐摸到了种植门道,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钱也越赚越多。很快,他盖起了小洋楼,买上了小轿车,过上了滋润的日子。

王兴沛家盖起了的小洋楼

第一年赚到钱,王兴沛就主动申请撤销自家的建档立卡户,“年纪轻轻的当贫困户,我心里其实害羞得很。”王兴沛说。

仲夏6月,大山深处的后槽村被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包围着,坐在王兴沛家的小院里,说起这些年的日子,王兴沛和妻子脸上总是挂着笑。“以前太穷了,老婆和我吵架就说要跑。喃现在格还跑?”王兴沛笑着和妻子开玩笑。妻子咯咯地笑起来,说“现在日子这么好,要跑你跑,憨包才会跑!”

王兴沛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马关县,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无数个“王兴沛们”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八寨镇那古博村54岁的砂仁种植大户何云华,通过种植砂仁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一跃成为身家百万的富裕户,这样的变化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以前路不通,地里只能种包谷,一年到头肚子都吃不饱。我是做梦都想不到能有今天的日子!”在那古博村,这样的人家比比皆是。

一路走来,目之所及,蜿蜒的公路修进了村村寨寨,满山遍野都是香蕉林、百香果、砂仁、洋瓜……充满了无限生机与希望。

“我们古林箐乡,正在根据市场行情,因地制宜搞‘织网式’产业发展之路,每个村都是产业基地,老百姓都能依托产业发展致富。我们要依托绿水青山为老百姓创造‘金山银山’!”年轻的乡党委书记熊发兵站在老房子村的洋瓜种植基地里,胸有成竹地对我们介绍说,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熊发兵的自豪是有底气的。仅老房子村的这亩洋瓜种植基地,每亩产值就将近2万元,使村民们的腰包都鼓了起来。“以前种出来,还要自己拉到外面卖,现在好了,公路修到地头,外地老板的车直接开到地里收购。我们去年还成立了合作社,按5元一公斤的价格直接卖给收购商,直接是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蔡兴春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说起合作社的发展,她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笑。

离老房子村不远的李家湾村是全县有名的百香果种植及育苗基地,全县0多亩的百香果苗基本都是从这里卖出去的。基地老板杨树刚原来种石斛,无意中从网上得知种百香果更赚钱,于是他从网上购苗、从网上学技术,就这样把别人并不看好的百香果种成了“致富果”。

“根本不愁销路,去年有人订货30万吨,但我们种不出来,可惜了。”村里大部分人都学着杨树刚种百香果,他都毫无保留地送种苗送技术。因为他明白,只有规模发展,产量质量提高,才能吸引更大的买家。

用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让古林箐乡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腰包鼓了,温饱解决了,老百姓自然就要想着把日子过得再美一点、舒心一点。在古林箐,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收拾起来,庭院美化起来,公益活动也更热心参与了。今年疫情期间,古林箐乡的群众自发为武汉灾区、为抗击疫情捐款,村村寨寨,总共捐了16.8万元。有个老奶奶无论如何都要捐元,工作人员对她说:“大妈,你儿子已经捐了2万元了,你不用捐了。”老人却回答说:“他是他的,我是我的,现在国家碰上困难了,我们就要帮一把,哪能光顾自己过好日子?”

山乡处处巨变的背后,是马关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何才能让全县如期脱贫?马关县从上至下,采取“争先进位、压实责任”的办法,在13个乡镇建立脱贫攻坚作战区,由42名县处级领导担任战区指挥长和副指挥长,乡镇党政班子为战区责任人。各战区以村委会为单位建立行政村作战区,明确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村级班子为责任人,实行脱贫攻坚月排名、季评比的“争先进位”制度。让脱贫攻坚“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工作有目标”,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工负责、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氛围。

脱贫攻坚路上,谁也不是旁观者。在马关县,从县委书记到村小组长,每一个人肩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再难攻的堡垒也有攻克的一天!

好日子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是许多地方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瓶颈。如何破解?马关有着自己的探索。

最开始,马关通过播放微电影的形式打破群众封闭的内心。老张坡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村子离仁和镇、离县城都不算远,可它却是附近最穷的村: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不通,村里到处都是破旧的土坯房,寨子里牛屎马粪成堆。村民们田地少,找不到可发展的产业,正是壮劳力的汉子,却都三五成群蹲在门前晒太阳……这是当地扶贫干部对老张坡村的直观感受。

穷了几辈子的老张坡村人已经对这种贫困的生活状态认了命,他们不敢想像自己的生活能有变化的一天。但是,一场微电影却在村民心里激起了涟漪。 

年7月31日,驻村扶贫干部打算在老张坡村播放微纪实电影《最后一公里》。可村民似乎对微电影不感兴趣,村干部一再吆喝,才稀稀拉拉来了几个。可是,看着看着,大家的表情认真起来了,西畴县岩头村群众12年只为修一条进村路的故事打动了他们。大家一边看一边小声议论:“这地方这么多石头旮旯,比我们老张坡还要难在嘛,他们都能整,我们为什么不能?”

村民们心里的那点干劲被激发出来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老张坡村昔日破旧的土坯房被牢固漂亮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取代。随之而来的,是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变干净了、整洁了。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精气神起来了,发展致富的愿望和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通过在各村巡回播放微电影的方式,村民们甘于贫穷的心态得到了转变,好比死水里激起了浪花,他们开始愿意跟着扶贫干部的步伐,一起创造更好的生活。

从年底开始,马关县又扎实开展了一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以进村开群众会的方式进行宣讲,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第一站就选在南捞乡的漫铳村。

“这个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很多事情村干部喊破嗓子也没人理会,村容村貌更是糟糕,村里牛屎随处可见,垃圾乱堆,好多村民家里也是脏乱差,进门都迈不开脚。我们在进村动员卫生整治时,很多村民都在推脱,有说孩子小的,有说忙不过来的。我们就录了一些其他村寨的视频,在宣讲过程中给这里的村民看,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马关县委宣传部长杨金花说。

“一开始,我们就先夸:‘这村子有几美:山美、水美、人美’,听到夸奖,台下的村民都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就说‘可这个村子也有几丑:环境差、家里乱、衣服不洗、垃圾乱堆。’你们有各种理由不收拾,你们看看其他寨子是怎么做的?然后我们就放了几段其他村的视频:村里的街道上没有一泡牛屎一堆垃圾,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一家,孩子只有一岁多,也知道吃甘蔗的时候要提一个小桶接垃圾;有一家男主人是盲人,但还能自己摸索着把家里收拾干净。他说:我如果是正常人,还能搞得更干净……就这样一边讲一边播放视频对比,台下的群众渐渐沉默了,有的羞愧地低下了头。”宣讲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第二天一大早,在村口堆建筑废料的人家主动清理了,村民们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自家卫生、保持村子的干净整洁。这种变化,让宣讲的扶贫干部很是惊喜。

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马关县对全县几个重点乡镇、村寨进行了感恩主题教育的巡回宣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正师一个人就讲了20多场,最多的一次到场村民就有多人,大家来的时候都有些不以为然,但宣讲结束,很多村民都是流着泪离开的。

“听众大部分都是档卡户,我就会对他们讲,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感什么恩?怎么感恩?作为档卡户,我们享受了国家那么多的优惠政策,享受了路通水通电通带来的便利,享受了生病住院减免费用、娃娃读书免费的各种优惠,还有为我们努力付出的扶贫干部,他们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甚至生命,他们也是父亲、也是孩子,试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是牺牲的那个扶贫干部,你会怎么想?有的群众听着听着就流泪了。”“看得出来,每次主题宣讲,群众都会受到很大震动。他们下去后就会反思:我该怎么做?”陈正师说。

“正是得益于我们前期的微电影播放、以及接下来扎实开展的感恩主题教育、‘百姓宣讲团’等等活动,群众的思想通了,内生动力足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就顺畅了。脱贫、致富、改善环境,最终受益的是群众自己。想通了这一点,大家干劲就更足了。”杨金花说。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马关县也加大了政策执行力度,全方位形成合力,让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脱贫攻坚开门找问题”就是马关县的一个创新举措。

脱贫攻坚事关每家每户、每个贫困群众。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了吗?村干部有优亲厚友的情况吗?应该享受的扶贫政策贫困群众都享受了吗?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群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oubei.com/wzjc/1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