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时光
品读/分享/科普/领悟
品质阅读,时光雕刻;总有一些文字触动心灵。
小编
推荐
中医内科学
吕佳守
17-你有伟人之志,还是有伟人之“痔”?
张居正,大明王朝万历年间的宰相,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大明王朝,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奸相严嵩及其子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可惜张居正仅仅做了10年首辅就死了。关于张居正的死因,比较正统的说法来自张居正在《答上师相徐存斋三十四》中也说:“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可以断定,张居正确实因为某种原因,得了痔疮治疗后身体损伤极大,导致元气大损,不能饮食,57岁而终。由此可见,痔疮不是小病,不可忽视,更希望各位读者有着伟人之志,而不是伟人之“痔”。
一、那什么是痔?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痔疮、痔核。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的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87.25%,居首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二、痔疮的表现
痔疮表现可为便血,坠胀感、疼痛等,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的特点可为鲜血、无痛、间歇性,呈滴血、喷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出血严重可造成贫血。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才出现疼痛。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三、痔疮的治疗
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视病情给予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痔脱出严重,较大纤维化内痔、注射等治疗不佳,合并肛裂、肛瘘等,应与手术治疗。
四、寻医指南
有“痔”不能忍,应当及时就医。福建中医院肛肠科以中医为主导,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奠定了专科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环状混合痔等专科疑难疾病诊疗水平全国领先地位。专科坚持中医特色优势,发挥陈民藩名老中医及其传承学术团队学术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特点,并结合当代技术,建立了肛肠病的一整套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技术体系,疗法丰富,既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方法,又有现代新技术、新疗法,临床上疗效显著。
18-大黄的“功”与“过”
中医外科学
郑超惺
一、中医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意思是说,人参是贵重的补药,即便是错服致命了,世人也认为它是无罪的;而大黄是便宜的泻药,即便是救人一命,世人也认为它是没有功劳的。
二、自明代张景岳以来,温补之风盛行,张景岳十分重视人体正虚为病,基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大倡扶正补虚之理。现代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滋补之风渐渐盛行,人参、冬虫夏草、鹿茸、阿胶等名贵中药材被不少商家大肆宣传所谓的功效,似乎把进补与养生画上了等号。其实,中医的灵魂为辨证论治,针对每个人证候不同来遣方用药,滋补类的中药如人参也应慎服,服用不当也可导致补身不成反伤身。
三、温补之药并非人人适宜。清代名医郑寿全曾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身体健康者若过服人参非但对健康无益,还会招致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儿童、气血旺盛的青壮年,更不可盲目服用人参。身患疮、疥、痈或咽喉肿痛者,服用人参后可能导致疮毒走窜等严重后果。《素问·六元正纪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指出临床用药时,虽然药性峻猛,只要有相应病证,药证相符,就不会出现危险。大黄也绝非洪水猛兽,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推陈出新。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大黄也可以立下大功。所以,该补的时候补,该泻的时候还是要泻。关键还是在于辨证论治,也正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我们应该从小小大黄的“功”与“过”,反思铭记辨证论治之精神,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造福病人,更好的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内科学黄迎春
19-“虚”了,“补”吗?
你是否常被家里长辈唠叨:“多吃点骨头汤,补!”“煲汤来点黄芪、党参、枸杞...补!”“冬至了,炖点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补!”。当“佛系养生”风靡朋友圈的时候,谁的保温杯里没有点枸杞、红枣、红豆薏米呢!
承认吧,吃是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容易实现的补益之法,尤其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简直是老天送给国人的宝藏!毕竟适当运动、规律服药、早点睡觉神马的都太难坚持了,而中药材与食物有机地结合又能有益身体健康的话,完美!于是乎,医生经常会收到患者这样的提问“医生啊,那个我家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石斛......哪些我能吃啊?”。
等等,请在吃下这些个红枣、阿胶、杜仲、西洋参、黄芪、薏米...之前,先听我啰嗦几句吧!古老而智慧的《黄帝内经》说到“虚则补之”,后来成为中医的重要的治疗原则。人体是个阴阳平衡的整体,阴阳失调了就生病,什么是“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五脏六腑各有其不足也会虚,所以所谓“补”,其实更重要的是有所针对,何况老祖宗还提出“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因此,“补”是没错滴,但是如何“补”是门大学问,乱吃以为所谓“补”,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举个栗子:阿胶在我们的认知中是补血圣药、女性圣品吧,但它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止血,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出阿胶主内崩、劳极、女子下血,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不是长期失血、月经淋漓不断、非常虚弱的话,还是少吃为好,况且它个性滋腻碍胃,还容易消化不良呢,要是你满面红光挺壮一人跟风吃阿胶,虽然一时半会没事,难保长久没事啊!所以吃什么,怎么补,听医生的没错!
哦对了!还有一个词叫做“虚不受补”,怎么回事呢?不是说“虚则补之”嘛,这自相矛盾吧!且听听老祖宗怎么说的。清代吴鞠通曾在他的著作《俗传虚不受补论》中解释了:俗话说的虚不受补,其实是身体受不住啊。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湿热体质,二是因为肝气不和,脾气被抑制了,三是因为乱补,脾胃受伤,胃气受阻,胃阳受损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湿热的清热祛湿,肝气不和的疏肝理气,乱吃乱补的先把脾胃调好。其实核心在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正确地祛邪、调和脾胃等方法,使脾胃发挥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等功能,达到“补”的目的,毕竟脾乃后天之本,能吃,能运化,能吸收,药物和食物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综上,“虚”了,“补”吗?当然!但是,如果觉得自己“体虚”该“补补”了,请不要盲目地补,该咨询医生就别害羞,吃对了才能发挥药食物的“药生价值”啊!
20-那些年,你误解的“宫寒”
中医妇科学吴银银
在门诊常会听到以下对话,“医生,我月经不来,肯定是宫寒”、“医生,我觉得我宫寒,但我做艾灸、吃补品都没效”、“医生,我觉得我宫寒,冬天经常手脚冰凉,但为啥我还经常上火?”......似乎许多患者觉得带着“宫寒”才能上“头条”。请你们扪“宫”自问:“我真的寒吗?”,估计子宫都不同意。今天让我们来唠唠“宫寒”吧!
“宫寒”—What
中医典籍并无记载“宫寒”,“宫寒”这个说法出自民间,中医说“宫”指“胞宫”,可简单理解为子宫;“寒”指“寒邪”,故“宫寒”指“寒凝胞宫”或“脾肾阳虚”引起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妇科相关疾病。
“宫寒”—Wh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宫要形成一座冰窖不是一蹴而就的,“宫寒”的原因是什么?
1.天气变化、经期,仙女们秉承“露脐露膝露踝原则”,不注意保暖,易受寒邪侵袭,长此以往,易形成中医的“寒凝胞宫证”。
2.贪凉饮冷,或素体阳虚,寒自内而生,易形成中医的“脾肾阳虚证”。
“宫寒”—Predict
仙女们会问,咋知是否“宫寒”呢?小编提供一些自测小窍门,仙女们,种草吧!
1.观面色、舌象
面色青黑或白,口唇青紫,舌淡黯或舌淡,苔白。
2.察月经、辨症状
若月经推迟(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量少,色淡红,质稀,小腹隐痛,喜温喜按,伴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为“宫寒”的“脾肾阳虚证”。
若月经推迟(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量少,色暗红,血块多,小腹冷痛拒按,服温水后减轻,伴平素怕寒、手脚冰凉,为“宫寒”的“寒凝胞宫证”。
这些小窍门不是“但见一症便是”,如手脚冰凉常被认为是“宫寒”,但有些小仙女们因气血不足,气血无法达四肢末端,也会出现手脚冰凉。此时治疗方案是补气血,而不是暖宫。
“宫寒”—开启你的“碎冰”之旅
看到这儿,仙女们估计急了,难道咱要带着“大冰窖”过冬?答案是:问Doctor!他们会根据你们的情况“施云布雨”,也会指导你们日常保健。
1.管住嘴巴
少食寒凉生冷之品,尤其在经期。可吃些药膳,如《金匮要略》中提及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道简便又暖宫的冬令药膳。
2.冬病夏治
民间有“三伏灸”的说法,是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旺盛之时,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灸”体强身,治疗“宫寒”。还可尝试艾灸,三阴交、命门、关元、神阙穴都有温经止痛的作用。
3.注意保暖
经期、冬季注意保暖,尤其腹部保暖。此外,泡脚也是不错的方式,可在桶里添加艾叶、肉桂、制附子等温里散寒之药。
最后希望仙女们都能呵护好子宫,杜绝“宫寒”,你们的“大猪蹄子”会更爱你们哟!
中医外科学陈梦婷
21-有“痔”不在年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菊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十分钟爱。而现如今,却成了不少年轻男女圈养的花中隐逸君子,久站久坐,又不运动,长久以往,一种难以启齿又无可奈何的疾病就找上了“菊花君”,这就是痔疮。
常言道:“十人九痔。”痔疮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痔疮的发生率极高,尤其在这工作忙碌、生活紧张的时代,如何治疗缓解痔疮,免除后“股”之忧呢?
考究痔疮的源流和中医治法,发现中医在此方面临床防治疗效有重要意义。汉代最早记载痔疮内治方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鉴别痔疮出血的方法以及治疗痔疮出血的方药,即“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用赤小豆、当归治疗痔疮出血。唐代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提倡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治疗痔疮出血,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作中就载有治疗痔疮的内治方药30余首,其中包括沿用至今具有显著疗效的槐子丸、猬皮丸、内补散等,常用药物如刺猬皮、槐子、雄黄、黄芪、芍药、龟甲、蛇蜕、槐实。宋代医书《太平圣惠方》中就分别收录了治疗痔疮“肿痛”“肛边生鼠乳”“下血不止”“气痔”“酒痔”等诸方多达70余首,亦将其症型分为肛门肿痛、肛边瘙痒、出血不止、酒后痔疮等。金元时期医家辈出、百家争鸣,对痔病的治疗从病因入手,注重对痔病病因的探究。明清时期医家对痔疮治疗的内治法发展显得略微缓慢,而在中医外科学的影响下外治法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痔漏病专科逐渐形成,更加深入了痔病的分型论治,中医对痔病的内治疗法体系愈发完善,推其病因、辨其病型、施其治法、用其方药越来越成体系。
综上所述,痔疮的中医治法,从最初提及的几种方药,到着重病因、分型论治,再到发展多种治法对症施治、结合多种方药增其疗效,使得内治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在当今的预防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而当代年轻人,对痔疮的预防,不能只从单方面着想,而应全身调理,及时治疗和减少某些有可能形成痔疮的疾病及因素,才能有效地预防痔疮的发生。
中医外科学杨晓媛
22-痔在四方
大家好啊,我就是江湖中人见人怕、“花”见“花”开的“痔疮”。我的国土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菊花”,官方定义我们是人类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可不要小瞧我,“痔”在四方可不是吹牛的,我们可以让人类出现便血、肿物脱出、肿痛,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多发人群
古人常说“十人九痔”、“十女十痔”,但是我们痔疮家族可是一向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家训在江湖上生存,乘“菊”之危是我们的战略。比如:久站久坐、便秘、刺激(冷、热、肠胃感染、辛辣食物等)、感染、腹内压力增加(妊娠、饮食过饱、蹲厕过久、腹内肿瘤等)、耐压性弱(静脉壁先天性薄弱,一般是遗传)。
二、分类
痔疮家族以齿线为界,长在齿线以上的叫内痔,齿线以下的叫外痔,当内外痔沟通吻合形成一个整体时就诞生了混合痔。
1、内痔
内痔分为四期:
Ⅰ期内痔:个头小,宅到无论何时都在肛门里,就通过便血刷存在感;
Ⅱ期内痔:个头稍微大点,平时不出来,大便来的时候脱出肛门意思一下,以后就回去了,便血或多或少;
Ⅲ期内痔:个头更大,大便时脱出肛门,甚至咳嗽、喷嚏、行走、站立时脱出,平躺、热敷或者直接用手将他们送回肛门,便血不多;
Ⅳ期内痔:个头很大,霸占了整个菊花,没办法回家,又叫嵌顿性内痔;
Ⅰ期内痔以饮食及生活调理为主。必要时药物治疗,如果出血较多应及时就医,做好手术准备。Ⅱ、Ⅲ、IV期均建议直接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不能根治。
2、外痔
外痔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一般无症状的外痔不需治疗,当出现症状时可选择中药坐浴、熏洗、外敷治疗,佐以口服中药或中成药。效果不佳时,考虑手术治疗。
3、混合痔
临床常见混合痔,混合痔治疗参考内痔、外痔,必要时建议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人类总是把痔疮和息肉、肛乳头肥大,甚至与直肠癌混淆。尤其好多人常把直肠癌当成痔疮,不去诊治而被夺走生命。虽然我和直肠癌都是便血,但我的便血是鲜红的,直肠癌是暗红或者暗紫的血,还带有黏液。这时候我比较期待临床医生的“一指神功”——直肠指诊,再加上病理切片确诊,往往可以还我清白。
四、预防和治疗
这样看来,虽然我不会像直肠癌那么残忍,但是招惹到我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不想招惹我,就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而且蹲厕时间不宜过长;平时多喝开水,多吃蔬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久坐久站,定时做提肛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果真的招惹我了,也请对我负责,不要害羞,勇敢地去看医生,及早医治以防后患。
人们碰到我们总会讲“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作为一名有志向的痔疮,还是奉劝大家有“痔”者事竟成,虽人各有“痔”,但请“专心治痔”,不要“痔”迷不悟。
23-姜说
中西医结合临床
洪妍妍
“姜”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草本植物,为什么没有“艹”字头呢?原来,“姜”原本是作为姓氏,《说文解字》中描述“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伟大的神农氏的姓氏就是“姜”,当时的“姜”并不代表日常所食用的“姜”。食用“姜”有自己的汉字“薑”,后来汉字简化规定用“姜”来代替植物“薑”的表达,故我们现在吃的“姜”没有“艹”字头。姜有分生姜、干姜、炮姜,其虽属于姜的同一部位,但其作用各不相同。
生姜,是姜的新鲜根茎,栽培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土,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属于解表散寒药,其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其能解表散寒,但作用较弱,故常用于风寒感冒的轻症,当出现鼻塞、流清涕的症状时,可单煎或配合红糖、葱白煎服。生姜为温胃之品,有“呕家圣药”之称,故出现胃寒呕吐时,可配伍高良姜、草豆蔻服用。生姜可温肺止咳,对于肺寒咳嗽,痰多症状也可选用。此外,生姜有解毒的功效,平常煮海鲜时常加生姜去腥,与生姜能解鱼蟹毒有关。
干姜与生姜虽然部位相同,但干姜与生姜的栽培方式不同,干姜栽培过程中不培土,故干姜的个头比较小,经过低温干燥、切片晒干的炮制后也不怎么萎缩。经过炮制加工后的干姜药性辛、热,入脾、胃、心、肾、肺经,属温里药。与生姜最大的不同是干姜不用于治疗感冒的表证,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但其回阳作用不能与附子相比,一般不单独使用治疗亡阳证。在治疗脾胃方面,干姜与生姜的作用相似,都有温中止呕的效果,但干姜对于胃寒腹痛、泄泻的治疗效果较生姜明显。生姜与干姜均入肺经,均可温肺止咳,但干姜的温性较强,还可用于治疗饮停于肺的咳喘之证。
炮姜是干姜的进一步加工炮制,是取干姜砂烫至鼓起而成。炮姜药性辛、热,归属脾、胃、肾经。炮姜主要的功效能温经止血,常用于治疗阳虚失血,如血痢、吐血、便血、月经过多。此外,炮姜不具备解表的作用,也不用于治疗亡阳证,但在暖脾温中止泻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较干姜作用较弱。
中医外科学
陈垚
24-流传千年的进补方
立冬马上就要来了,冬天还会远吗?随着立冬的逼近,福州的天气已渐渐转凉,很多小伙伴都开始添衣加被,而冬天最令吃货感到幸福的就是进补了,他们可以打着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冬令进补”的招牌,光明正大的吃吃喝喝。
对于冬令进补的“补”,用什么补,各地都有不同的补法,有经常听到的山药枸杞、人参鹿茸,更有闽南地区最常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四物汤。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出自汉代张仲景的薯蓣丸。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说的就是我们后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濡养全身。脾胃好,就能产生充足的能量来充实皮肉,令人健美;滋养五脏,令人精力充沛且不易病。倘若脾胃衰败,失去正常的腐熟、运化功能,自然身体就虚弱。而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化生之源都衰败了,疾病自然就找上门来了,由此可见顾护我们的“后天之本”是多么的重要。
薯蓣丸,就是脾胃虚弱者的福音,冬令进补的好选择。薯蓣丸中,量最大的就是山药(薯蓣)、甘草、大枣,大约占总重量的7成。显然目的就是要补脾胃,只有脾胃得到滋养,气血才能生成,这是补根本。其次就是补“标”,人参、白术、茯苓,为了补气;生地、当归、芍药、川芎也就是四物汤,为了补血;麦冬、阿胶,为了养阴;桂枝、干姜,为了温阳。如此,不仅补了根源,还把气血阴阳一身所需全部补齐。这还没完,里面还有神曲、豆卷除湿消食;柴胡、防风以祛风散邪;杏仁、桔梗升降一身之气;疮药、白蔹清热解毒。总结来说,薯蓣丸就是治脾胃、气血虚弱之人,兼有感受风邪的骨节酸痛、肢体沉重等病,集补益防病于一身,药性安全,口感甜美,简直就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冬令进补的不二选择。
但小编提醒各位,目前市面上暂无薯蓣丸出售,只有某宝一些小作坊制作。曾经同仁堂生产过,后来可能销售太差,就没再生产。所以,各位小伙伴,可以选择自己购药煎成汤剂或者是和骨头汤一起炖,要么就只能上某宝上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