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痔疮不要急
艾灸养生来调理
艾灸培训教学中心
丰富经验
新颖教学
优质师资
报名正式开启
免费试听
概
述
介
绍
(一)概述
痔疮又称痔核,是肛肠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是由于肛直肠痔静脉曲张而形成的单个或数个静脉结节。依其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位于齿线以上的为内痔;在肛门外覆以皮肤的为外痔;二者混合存在的称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痔感染发炎或形成血栓外痔时,则局部肿痛。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带血,重者有不同程度贫血。部分病人因分泌物刺激,可引起肛湿疹瘙痒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痔”范畴。多由大肠素积湿热,或过食炙博辛辣之物,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久泻久痢,以及妊娠等,致使湿热内生,经络受伤,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为本病。灸法治疗该病,以清肠疏络、活血化瘀为主,多取督脉,足太阳、手足阳明经腧穴。
(二)选用穴位
主穴;病变局部阿是穴、百会、陶道、大肠俞、腰俞、长强、承山。
配穴:命门、腰阳关、脾俞、肾俞、白环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灸
治
方
法
(三)灸治方法
1.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多次施灸5~20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多选用痔痛处,以灸至痔疮掀红,流水为度。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2.艾卷温和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5~7次为疗程。如选用外痔疮面阿是穴,以灸至惠部城红,流水为度。
3.艾卷雀啄灸
选用穴位、灸治时间及疗程同上法。
4.艾炷瘢痕灸
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多采用邻经或循经取穴。
5.艾炷着肤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次为1疗程,多采用邻经或循经取穴。
6.威灵仙叶敷灸
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威灵仙叶敷灸法操作,多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穴,对痔疮下血有效。
7.枸杞根蒸气灸
取枸杞根适量,捣烂煎汤先熏15~20分钟,每日熏灸1次,3次为1疗程,对痔痛有效。
(四)经验辑要
临床应用一:据深谷伊三朗报道,应用艾炸着肤灸治疗痔疮16例,全部取得了止痛效果。治疗方法:先灸陶道穴,每次灸20-50壮,艾炷如半个米粒大。待止痛后,再灸腰关穴、腰腧穴和双侧白环腧穴,每穴灸治10壮,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治疗结果:全组病例经用上法灸治后全部有止痛效果。其中灸治后立即止痛者6例,10分钟后止痛者5例,30分钟后止痛者3例,24小时后止痛者2例。经过1年的观察,11例无复发,复发者5例。(深谷伊三郎,痔疮的灸治,日本针灸治疗学会志,,22(2):42.)
临床应用二:临床上应用针刺和艾卷温和灸治疗痔疮39例,取得较好疗效。本组病例均有肛门部胀痛或刺痛、异物感和下坠感,大便后有痔核肿块脱出肛门,不易还纳。13例有大便带血。其中单痔核者23例,两个以上痔核者16例;痔核1厘米以内者11例,1~2厘米者15例,2~3厘米者10例,3厘米以上者3例;痔核表面轻度紫绀者20例,重度紫绀者19例;表面糜烂者5例,合并肛裂者7例;血栓性外痔28例,混合痔8例,内痔3例。
治疗方法:主穴取百会、肾俞、脾俞、命门;配穴取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以上穴位交替应用,针刺得气后,施以补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在针刺的腧穴上同时施以艾卷温和灸,并且每隔2~3分钟行针1次。每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每日治疗1次,7~10天为1疗程。
治疗结果:按上法治疗后,本组病例痊愈35例,占89.7%,好转4例,占10.3%,全部有效。
经
验
辑
要
(五)参考资料
1.痔,会阴主之,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
痔骨蚀,商丘主之。
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针灸甲乙经》)
2.飞扬,主痔篡伤痛。
商丘、复溜,主痔血泄后重。久冷五痔,灸脊中百壮。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穴在脊穷骨上。(《千金方》)
3.崔氏灸痔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绳当脊大椎骨中,向下量至尾株骨尖头讫,再折绳更从尾株尖头向上量,当绳头正下,即点之。高虢州初灸至一百壮得差,后三年复发,又灸之便断。(《外台秘要》)
4.灸痔法:痔若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肛门)灸-穴,七壮,大称其验。(《针灸资生经》)
5.唐硖州王及郎中充西路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及宿有痔疾,因此大作,其状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糖灰火,至驿僵仆,主驿吏云,此病某曾患来,须灸即差。用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炷灸其上,连灸三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一时至痛楚,泻后遂失胡瓜,登骡而驰。(《普济本事方》)
6.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取灸痔漏法:痔疾未深,止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莱根一握,煎汤取水三碗,用碗半,乘热以小口瓶熏洗,令肿退,于原生鼠奶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或用药水岔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切火气酒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更总毒物,水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
五痔:委中、承山、飞杨、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针灸大成》)
7.针灸寿,独取足太阳。经云足太阳之脉所生病者,痔疟,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盖后世取承山穴者是也。其二论督脉而不见其取法,经云:督脉生病,痊痔,盖后世取长强穴是也。
又痔痛,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饼子如钱大,安漏上,以艾灸令微热,干则易以新饼再灸,明日又灸,直至肉平为效。(《丹溪心法》)
8.命门一-穴,在脊中与脐相对,灸七壮,治五种痔病。
又法:长强一穴,在尾骶上,随年壮灸之。治五痔便血最效。
又法:治痔疾大如黄瓜,贯于肠头,发则僵仆,以荆芥汤洗之,次以艾灸其上三五壮,若觉道热气入肠中,大泻鲜红血秽,一时许痛后,其疾乃愈。
治痔疮痛不可忍者,木棉花煎汤,旋入朴硝,乘热熏之,候温浸之,单用硝水极妙。
又方:用槐花、艾叶、荆芥、枳壳,水煎入白矾末打匀熏洗。((古今医统》)
9.兼承山灸痔最妙。(《玉龙赋》)
10.肠风诸痔灸最良,十四椎下奇穴乡,各开一寸宜多灸,年深久痔效非常。(《杂症奇穴主治歌》)
11.用生姜切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差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若有两三个者,过三、五日照依前法逐一灸之。痔漏:命门、肾俞、长强(五痔便血最效,随年壮灸之),三阴交(痔血)、承山。((类经图翼》)
12.郑器先用之亲曾得效,其法鸠尾骨尖少偃处即是穴,麦粒大艾炷灸七壮.或十四壮,甚者二十壮,上疮发即安,可除根本。(《续名医类案》)
13.秘传痔漏隔矾灸法,皂矾一斤,用新瓦一片两头用泥作一坝,先以香油刷瓦上焙干,却以皂矾置瓦上煅枯为末,穿山甲一钱入紫罐内煅存性为末,木鳖子亦如前法煅过,取末二钱五分,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另研,右药和匀,冷水调量大小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炷灸三四壮,灸毕就用熏洗药先熏后洗,日六,三五日后,如前法再灸,以瘥为度。熏洗方:皂矾如前制过,约手规二把,知母末一两,贝母末一两,葱七茎,先用水煎葱三四沸,倾入瓶内,再入煎药,令患者坐瓶口上熏之。待水温倾一半洗患处,留一半俟再灸,复热熏洗,以瘥为度。(《神灸经纶》)
14.熏痔方:用大雄鸡宰去血,在汤锅内焊去毛,取出鸡,将此烀毛垢汤烧之二沸,倾在净桶内,盖定,俟少温,将阳物放桶上,坐紧熏之,候汤温洗痔净拭干,随将蜈蚣-一条碾末,艾二钱和捻成条,放马桶内坐熏之,其痔焦热尤妙,新生者-两次得愈,久生者五次得愈。加蜈蚣并艾熏后,随服益气清脏汤,秦艽苍术汤调治之。(《神农本草经》)
15.治痔疮,用半新马桶一个,入新砖一个,放桶底上,再用新砖一个烧红,于砖上用全蝎两枚烧烟,惠人坐桶上承之,二三次即愈。((万病回春))
16.野鸡痔病,先以槐柳汤洗过,以艾灸上七壮,取效。(《经验良方》)
17.持在作痛,用盆盛沸汤,以器盖之,留孔用洗净韭菜把,泡汤中,乘热坐孔上,先两后先,数次自然脱体也。诸痔发痒,用全蝎不拘多少,烧烟熏之即效,秘法也。(《袖珍方》)
18.痔疮肿痛,隔年晒干橙子,桶内烧烟熏之,神效。(《医方摘要》)
19.长强、阳关、中修、二白、三阴交,作强刺激。脱肛或大量出血时,腰俞、阳关、百会,依次各灸中炷五或七壮。(《中国针灸学》)
20.取穴:长强、腰阳关、次醪及外痔疮面。先于外痔疮面用艾炷隔姜灸5~10壮,以痔疮掀红,流水为宜,余穴针刺后不留针,用艾条灸5~10分钟。(《实用针灸学》)
(六)补充说明
灸法治疗痔疮有一-定效果,对局部感染后肿痛,血栓外痔的剧痛,以及痔疮出血等,有较好的疗效。也有部分病人能消除痔核,但仍可能复发,根治作用较差。当病情允许,患者不愿手术时,或局部感染发炎,不宜当时手术时,灸法治疗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