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分享班主任的宝贵经验,借鉴学习同伴的治班方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我校开展了优秀教师分享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在会议上,六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本特色活动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传授经验。
孙艳新
《积习渐靡》
积习渐靡
首先,我必须说一声感谢,感谢来自方方面面的动力、鼓励和激励。让我又拥有了一个平生第一次,以这样一个姿态和大家分享的机会。可以说从接受任务以来,我一直在纠结着,一方面考虑要达到30分钟左右的时间稿子要足够长,另一方面我更想也更喜欢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高度凝练,成一小段多好,如果可以,几句话更好,要是能巨缩成一个词那就是题目,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积习渐靡》——我的教育小事。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严中有爱的,尊重和理解的,善于沟通的,相互坦诚的,但始终都觉得不够全面彻底,不够一针见血,为此我明白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新时代对好老师的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都说教学相长,通过对比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前三个是明显神同步,区别只在学生是有纪律,老师是有仁爱之心。这是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所决定的。一番研究之后,最终,把我理解的教育提炼成三个关键词就是认知、改变和养成。
一、认知
认知:认识、思维或知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官能或过程,靠它获得关于感觉或理论的知识。我这里面说的认知指的是教育中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一个是老师层面,另外一个便是学生层面,家长的认知层面。
1、老师层面:
其实,我们每个人常常希望自己可以保持理性、客观公正,但,事实上谁都难免处于认知偏见的影响之下。很少的时候这些偏见表现明显,更多的时候这些偏见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或无法察觉的。可以说认知偏见本身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了解它的形成过程及原理以及是如何在左右我们思想的,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认知偏差造成的损失,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而且还要让感觉生出触角,这样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中都会占据上风。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我们是干什么的?干的怎么样?常换位,常详析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性。横向比较,纵向追追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不给自己饰非养过的机会。慢慢的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越来越多,当好情绪循环起来的时候,一切也都变得欣欣然了。
2、学生层面:
努力通过有效教育手段,借助课程资源,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清楚他们的天职是学习,对课堂和老师要有敬畏心。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知道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3、家长层面:
我发现,无论我们高估或者低估了家长的三观,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达不到令人期待的效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前一段统计的数据。(幻灯片),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不仅任重而且道远。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家长,他们和老师最原始的愿望都孩子能好,足够好,更好。所以,我们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做,做比说有力量的多。感觉是有触角的,当他们发现你真是在用心,并竭尽全力为孩子好的以后,信任就产生了,有了信任这把利剑,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便可以披荆斩棘,利用这种信任去影响他们。即便我们用貌似粗鲁的方式,也会起到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效果。
二、改变
记不清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通俗到骨子里话:教育就是改变那些不好的,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细品感觉极对,人们常常要求医者有仁心,师者有爱心,可真正投身教育的人都清楚,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中也充满着挑战,作为老师,我们千万不能刚愎自用。谁都有短板。曹操,历史上几个人比得上他的智勇和韬略。但他的“宁可我负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胸怀与格局,连我看不起。他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反思所以才留下骂名的。教育中不怕出现问题,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才有我们实施教育的机会。给大家讲一件我的教育小小糗事儿。有一天,一个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XX要打你大嘴巴子!”当时,我一惊,下意识地问了一句:“为什么呀?”她说:“因为今天美术老师没来,你让我们写字儿了,没让我们出去玩。”接着她又说:“老师,他还说早上他上学的时候,爸爸还在睡觉,像个死猪一样,他还想揍他爸来的。”我不禁又是一惊,心想这孩子心里藏着多少仇恨和烦躁的种子啊!XX是我们班一个很特殊的孩子,严重的过敏体质,手指都是裂痕,眼睛也经常红肿,据说这已经好很多了,春季换季时哮喘,在家休息近一个月。他常常用画笔画地面,画同学的桌面,还画过同学衣服,记得当时孩子们告状,我曾经找他谈过,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而且还特意和他说:你试试多做好事,慢慢的你手上的裂痕就少了。他当时接受的还很欣然。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是有意的。但是,今天这是不行,他同时对老师和爸爸心生恶念,必须得教训。于是我拉开架势,手持戒尺把他叫到我们临时的办公室——画室,“啪”把戒尺拍在桌上,故作生气状,质问他知不知道为啥叫他来这,他歪着脑袋用疑惑的小眼神瞄着我,看来这是不想撂啊,我接着又问:“今天说啥了?”他说:“我和同学说想上5班来的。”这咋又出一个幺蛾子!看来这家伙刺儿还不少,真得好好修剪一番了。于是,指着他就开训:你以为想上哪班就上哪班啊?没想到的是他居然马上回我一句:我只是想和我朋友串一个班而已。说的理直气壮。听得我又好气又好笑。这就是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儿呀。我换了语调,心平气和地和他说明了阳光分班的事,他“哦”了好几次,看起来是听懂了。“你能不能转别的班了?”“不能。”接着我话锋一转说:你今天做错了好几件事,早上要打爸爸,第三节课要打老师,你要打那个老师?他低头,没了原来的硬气。“说,要打我还是美术老师?”他一直低着头,在我的追问下,他慢慢地伸出手,胆怯的半伸半缩指向我。大家看,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单纯最本真的样子。其实我都给他留了台阶,“你要打我还是美术老师?”这孩子还是很诚实的。他没意识到有些是错的。看他的气势下来了,恩威并施,用力拍了一下卜秀起练字用的放笔道具,那东西挺重,给他吓一跳,把我手也震得挺疼。我故意甩着手让他看见,说:这东西以前升堂审案时叫“惊堂木”,然后,又指指戒尺,“这东西今天我也没用,因为,想给你个机会。能不能改?”“能”“用不用告诉你家长?”“不用”接下来就是一番语重心长的说教,他终于落下了忏悔的眼泪,带着眼泪带他回班,给被涂鸦过的同学道了歉,大家也都表示可以原谅他。这一番操作下来既教育了他,也好歹保全了我在孩子们面前的颜面。后来,我还是偷偷把这件事和他妈妈说了,并叮嘱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