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言收到了女同学送的香纸巾,我和言言聊了

我先和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前些天言言放学回家后,我照常询问言言白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他只回答了一句“就那样呗”,我们之间的谈话就终止了。后来,我帮他整理书包的时候,发现了一包不属于我们的纸巾。我问言言:这包纸巾是哪里来的呀?他很兴奋地和我说这是一个女生送给他的。原来这包纸巾是言言班级里一个女生特意送给他的,因为纸巾香香的,在孩子看来是很珍贵的好东西,而那个女生觉得言言是班级里的学霸,所以就把自己很珍惜的香纸巾送给了他。本来我想趁机教导他以后要做一个好孩子,但是想了想我又作罢了。第二天,恰逢我们录制节目,言言出了很多汗,我想用这包纸巾给他擦擦汗,但是言言拒绝了,又把纸巾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这包纸巾我一直放在心里,节目录制结束后,我提起这件事,没想到打开了言言的话匣子,和我分享了好多幼儿园的趣事,比如大家对他都很好,很信任他,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一边自己反思:如果我没有在给言言收拾书包的时候下意识地问了关于纸巾的事,可能他永远都不会说这件事,我也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样一件美好的小事。如果我没有中途闭嘴而是进行说教,也不会听到之后那些关于他和同学之间的友谊趣事。正是我的无心插柳,让我和言言有了这样一段长长的对话。

就着这件事,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最开始询问言言的时候,他没有和我说这件事,只是用几个字就打发了我呢?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问题不够明确:6岁的小孩子还不太能回答这么笼统的问题,越有针对性的问题越好回答;

目的性太强:显然我给言言的印象是提问之后会带有目的性的说教,可能导致他也不太愿意接这样的话题。

所以,和孩子聊天,真的是一件特别有讲究的事情。

1.看似无意义的聊天其实最有意义

曾经有段时间,我总嫌言仔是个话痨,很多话题都是小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但我听起来很没有意思,只能硬着头皮接话,其实并没有乐在其中。

最近因为把作业的时间压缩了,除了读书,关上灯以后我俩聊天的机会也多了。我不再是焦虑地催他赶紧睡觉,他也愿意多和我聊一聊。话题随意,谁起头都可以。

比如前几天我买了一个小玩具,睡前我俩就在聊这个玩具怎么玩,上面的人长成什么样子,对于一些我俩也判断不太好性别的人物就干脆乱说一气,惹得他哈哈大笑。

说着说着,他就开始讲他觉得什么是漂亮的样子,总之若不是他有点困了,这个话题还会无限延伸出去。

这样的聊天次数越来越多,我也慢慢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言言。他可以是冷静的、谦虚地、稳重的,也是偶尔有点小心思和小聪明的“坏坏”的男孩,有时候也会小小地捉弄一下别人。

每次聊完天之后言言的情绪都特别好,如果是睡前聊天,他会入睡很快;如果是学习前聊天,他进入学习的状态也很迅速。聊天让他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更充满安全感,也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2.什么样的聊天才是有效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点纳闷,每天和孩子说那么多话,为什么都没有这样聊天有效果?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调查。有一位心理专家问一些家长,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聊天,你会聊什么?

家长的回答千篇一律,无非是:“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成绩怎么样?”“零用钱还够么?”

“学校的伙食好么?”一般情况下得到孩子的一句回答,话题就迅速over。

越到青春期越是这样,家长不知道说什么,孩子不爱说什么。

家长,还真是一个完美的话题终结者呢!

所以有时候看看身边这个小孩儿,他还处在愿意和爸爸妈妈多说话的年纪,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我总结出一些特别有意义的聊天规律。

A.从好玩的话题开始

许多家长聊天的时候喜欢正襟危坐,用家长的姿态率先抢占高地,比如:“你最近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幼儿园有什么开心的事么?”

这种态度就算有开心的事也说不出来啊!

所以我建议大家让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从一些好玩的话题开始,可以陪着孩子看小猪佩奇时哈哈大笑,然后再去讨论故事情节,再引发一些关于幼儿园的讨论,我保证你收获的故事要比平时多得多。

B.别带着教育的目的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聊天,真的是指纯纯的“无意义”的聊天,不带有任何目的,比如探秘、说教等等功利性的心态,这样你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孩子。

我们大家看似总在陪伴孩子,要么做游戏,要么读书、学习,老母亲很辛苦,但甘之如饴,可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却不那么配合,其实还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你的目的性。

读历史绘本的时候,我们想着要他们学到历史英雄的精神;

读英语绘本的时候,我们时刻惦记着这个单词是不是出现过,孩子有没有理解;

摆积木的时候,我们又想着能不能顺便学点数学。

当然,如果把这些事情看做是学习的途径,那再适合不过了,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会收获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

在玩中学之外,我们还要有很多放松的,没有任何教育目的聊天,对于孩子的回答不做任何评判,也不带各种情绪。

聊聊天气,而不要说天气冷了你要多穿衣服,不然就会感冒;

聊聊孩子喜欢的故事,而不用说你要学习故事中的xx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就是说当道理都懂了,再多说只会适得其反。

就像我适时地闭嘴,没有让言言继续保持学霸的形象,赢得更多小朋友的喜爱。

因为我觉得这一包纸巾已经足够激发他向上的自驱力。

C.家长可以先分享

当孩子不愿意和你聊天时,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最近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和言言聊天当做放松,说说自己的烦恼,比如视频怎么这么难做?哪一条视频又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等等。他都会很自然地和我说出他的感受。

想一想,如果你和好朋友聊天,总是评判对方的发言,会不会让对方感受到冒失。

所以对于言仔的发言,我也不多做评价,任由他表达,我们俩就会越说越多,一起为下一条视频想点子。

总结下来,言言愿意和我聊天的根本原因就是我真正做到了是“倾听者”,而非说教者。我们在同一高度平视对方,拥有一样的话语权。

言妈后记

每天,言言忙着上学,我忙着工作,如果不是这些“无意识”的聊天,我和言言就如同千万家长和孩子一样,在岁月流逝中习惯了对方的成长与陪伴,却忽视对方的感受,从而变得话越来越少,沉默越来越多。

这件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却变成了亲子关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这篇文章推送于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我希望看到推文的你们,都能和孩子开始一段不着边际的对话。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真正放慢一次脚步,少一点焦虑,多一些拥抱和聆听。

喜欢这篇吐血整理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在看和转发三连击,这样我就能更有动力给大家带来更多分享啦,笔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oubei.com/wzyy/11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