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痔疮怎么办祝您健康医院南

  昭通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健康科普节目《祝您健康》,我们的节目是在每周一、三、五中午12:20---13:00直播,晚8:15--9:00重播,二、四、六同一时间重播,欢迎各位听众在我们的直播时段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参与到节目中来了解咨询你想了解的健康问题,或者添加我们的   马梅医生医院南顺城分院肛肠科主治医师,年毕业于大理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学士学位。曾先后医院普外科、医院医院肝胆外科进修学习。年到南京全国肛肠中心进修学习,从事普外工作10余年,对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有独到的见解,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擅长普外、肛肠各类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娴熟的手术技术。

  “痔”是人在肛门直肠的正常组织结构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在胎儿时期就已出现,是连接直肠上动脉与直肠上、中、下静脉的特化血管性结构,其中含有丰富的内皮下平滑肌,在局部形成缓冲垫,对肛门识别与控制大便不可或缺。

“痔”如何变成“痔疮”?

  虽说“人人都有痔”,但并非所有“痔”都会形成“疮”,国人有十人九痔的说法,实际上大概有50%的人会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发生痔疮,而其中只有10%-20%的人会有症状,在有症状的人中间,估计又只有10%-20%的人需要手术治疗。

痔疮症状的产生跟三个因素有关。

  1、痔静脉内压的升高导致经常性的痔垫膨胀。比如便秘、腹泻、妊娠、长时间排便都会引起痔垫成疮。

  此外,不少人坐在马桶上看书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持续的排便努力,引起化痔成疮。

  2、静脉壁及痔垫外层壁的减弱,引起相应结构回复能力的减弱(比如先天性的,或者经常腹泻)。

  3、肛周静脉经常性的曲张导致了痔静脉跟肠与肛壁的附着结构的解体,静脉向外突起(比如长期便秘)。

  4.在化痔成疮的因素中还包括家族史、妊娠、结肠癌、肝病、肥胖、肛门手术、会阴侧切等。

关于痔疮存在的误区

  痔疮虽然很常见,但是人们很少公开探讨这种有些尴尬的私密问题。因此,关于减少症状以及预防更多痔疮,可能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1:痔疮是很少见的。

  真相:实际上,痔疮非常常见。许多人30岁之前就会出现某种形式的痔疮。

误区2:只有老年人会出现痔疮。

  真相: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出现痔疮。

  虽然痔疮在45~65岁之间的人身上最为常见,但是在年轻一些的人身上也很常。通过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肛门和直肠之间的结缔组织会变弱,使人更易出现痔疮。

  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患痔疮。因为痔疮的主要常见原因是便秘或腹泻导致的肛门压力增大。女性怀孕期间腹部的压力会导致静脉肿胀,也会导致痔疮。幼儿长期便秘也会诱发痔疮。

误区3:饮食不会影响痔疮。

  真相:便秘是诱发痔疮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吃高纤维饮食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软化大便,防止便秘和排便用力。

  如果正常情况下,没有得到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以咨询医生是否可以使用纤维补充剂,这可能是有益的。

误区4:不痛就不是痔疮?

  真相:痔一般不会疼。

  门诊经常有些刚检查出痔疮的患者问:“我从来不痛,为啥会有痔呢?”

  其实,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类。一般情况下痔不会疼痛,出现疼痛时多为以下情况:血栓性外痔、痔合并感染、痔合并嵌顿。

误区5:得了痔疮应该避免运动。

  真相:锻炼实际上是避免痔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存在一种例外,错误的举重方式会增加痔疮风险或使现有的痔疮恶化。除此之外,定期运动有助于预防便秘和体重增加,从而降低痔疮风险。

误区6:彻底治疗痔疮需要手术。

  真相:痔疮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清除或自行清除,所以需要手术治疗的痔疮只有小部分。

痔疮治疗的基础是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如果保守治疗和自我护理不起作用,手术就是更好的选择。

误区7:痔疮会增加癌症风险。

  真相:没有证据表明痔疮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但是痔疮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是,有痔疮病史的人有时可能会因排便而出血,导致错过癌症的警示信号,因为直肠癌症状之一也是便血。

如果年龄超过50岁或者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应该注意伴随常见痔疮症状出现的任何变化或者任何新的消化道症状,医院检查。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出现大便出血及便后肛门内肿物脱出为内痔症状,早期的内痔以出血为主,到了中后期,会出现便后肛门肿物脱出。

  脱出肿物早期可以自行回纳,到了后期需要用手帮助才能推回肛内,有时一圈肿物脱出,无法回纳,就形成了嵌顿痔。

  出现大便带血时,医院肛肠科就诊,一般医生会建议先用药,如果出血的症状得到控制,就无需手术。

  但医生会说明用药时不会彻底根治痔疮的,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如果用药后便血及肛内肿物脱出症状无缓解或症状发作频繁就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外痔分为炎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血栓性外痔。

  一般单纯的结缔组织性外痔是不需要治疗的,炎性外痔及血栓性外痔在外敷痔疮膏和中药坐浴后一般也会消退。

  炎性外痔可适当口服一些抗生素,若外痔较大,长期不退,可以手术切除。

  静脉曲张性外痔,一般是大便时会突出,所以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便后应当适当的坐浴熏洗,这样可以控制症状,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手术剥离曲张的静脉团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痔疮如何预防

  1、不要长期饮酒和进食辛辣的食品,宜清淡饮食。多饮水,多摄入膳食纤维素,限制高脂肪食物。

  2、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者站着不活动;规律运动,保持有规律的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抬举重物时尽量避免长时间屏气。

  3、调整不正常的排便习惯,如用力排便、久坐、久蹲,尽量缩短排便时间。

  4、注意肛周的清洁,避免频繁摩擦,尽量不使用肥皂等有刺激性或过敏风险的产品。

  5、妊娠期人群应当侧睡,通过降低骨盆血管压力减轻痔疮。

  6、日常学会观察是否有便秘和大便坚硬,这可能加重痔疮。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进食含有纤维素的食物、食用纤维素补充剂或服用大便软化剂等。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建议及时就诊评估:

  1、保守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善。

  2、症状加重,例如剧痛、明显瘙痒、频繁或持续出血。

  3、痔疮脱出并且需要手动复位,甚至复位失败。

  4、特殊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遇排便困难时,切勿盲目用力,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借助开塞露等药物排便。如反复出现排便困难,更建议及时就医,以免排便用力,增加腹腔、胸腔压力以及血压,引起循环系统慢性病加重。

如何正确排便:

  国际上强调的正确排便习惯包括4点原则:

  1、排便时间3分钟:排便时间缩短到3~5分钟。如果排便2分钟都没有大便要停止排便,稍后再去或根据大便干燥程度使用大便软化剂等。

  2、每天排便1次:一般排便频率是每天1次。如果大便不干燥、排便不费力,2~3天也可以。

  3、排便时别太用力:不要过度用力,排便时不要看书、看报纸、用手机。如果排便很用力,要检查是否大便干燥和便秘。

  4、足量纤维素:可以进食一些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或者口服纤维素补充剂,每天大约20~25g,根据大便情况进行调节。口服纤维素的同时需要增加饮水量,因为单纯口服纤维素可能引起便秘。以上4点对预防痔疮发生和改善严重痔疮都有很大帮助。

来源|马梅医生 部分图片:网络

审核|杨宇航

编辑|李正标

实习编辑:薛艳华 丁倩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oubei.com/wzyy/7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