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病因分析
痔疮,又有痔核、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等名称。
本病年多由大肠素积湿热,或过食炙煿辛辣之物,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久泻久痢,以及妊娠等,致使湿热生,经络受伤,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为痔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肛门直肠痔静脉曲张而形成的单个或数个静脉结节。按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位于齿线以上的为内痔;在肛门外覆以皮肤的为外痔;二者混合存在的称混合痔。其主要症状是:外痔感染发炎或形成血栓外痔时,则局部肿痛。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带血,重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有部分患者因分泌物刺激,可引起肛门湿疹瘙痒等。
关于痔疮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著述颇多,现就有关见解举隅如下:
1.《丹溪心法》云:“將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热蕴毒。”
2.《外科正宗》云:“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食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
3.《疮疡经验全书》云:“亦有父子相传者。”
4.《医宗金鉴》云:“因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
综上所述儿种因素,是导致气血亏虚,或湿热下注,或气瘀滞等,均可使筋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而成痔疾。
现代医学认为痔疾的发生与直肠肛管的解剖特点有关。因为直肠肛管位于人体躯干下部,站立时静脉回流有一定阻力,直肠肛管静脉丛呈网状结构且无瓣膜,血流缓慢,所以血流容易瘀积使静脉扩张而生痔,这是痔疮发生的内因。此外,一些外在因素可加重静脉的郁血,促进痔的形成,如习惯性便秘、肝硬变、妊娠、下腹部肿瘤、膀胱结石、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均可通过增加腹内压,影响直肠和肛管静脉血回流;久泄久痢、慢性结肠炎、喜食辛辣和长饮酒者可引起局部充血而生痔;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静脉壁薄,组织松弛,也使静脉易于扩张。
本病临床辨证可分为以下三型:
1.湿热下注型
症状:便时出血如射如滴,血色污浊,或肛门剧烈疼痛,触之更甚,大便干结或粘滞不爽,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象弦滑或数。
治则:清利湿热,凉血止血。以取督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处方:长强、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二白。
▲三阴交穴
属足太阴脾经穴。位于人体下肢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阴陵泉穴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配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长强穴
长强穴是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的一个穴道,又名尾闾穴。
▲上巨虚穴
上巨虚,经穴名。见《千金翼方》。《灵枢.本输》名巨虚上廉。大肠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或于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一说在“膝下四寸”(《针灸大全》)。布有腓深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的分支,及胫前动、静脉。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脚气,膝胫酸痛,下肢痿痹,及阑尾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二白穴
二白穴属经外奇穴,按摩二白穴的作用与好处:具有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功效,缓解治疗前臂痛、胸胁痛、痔疮、脱肛、肛裂出血等。
随症加穴:①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②出血者,加气海、血海;③肛门肿痛者,加秩边。
灸法:
(1)艾炷着肤灸:每穴灸3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2)艾卷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如选用外痔疮面阿是穴,以灸至患部焮红,流水为度。
(3).威灵仙叶敷灸: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威灵仙叶敷炙法操作,多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对痔疮下血有效。
方义:本型属大肠湿热下注肛门,致气血壅滞而为病,故取督脉之长强以导肛门壅滞之气血;再取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腑泄热:继取阴陵、三阴交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更取奇穴白以疗痔止血。
2.气滞血瘀型
症状:便血鲜红,或见于便前或便后,或量多或量少,或肛门骤然剧痛,触之尤甚,舌质正常或有紫气,脉象细涩或弦。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处方:白环俞、次鬱、承山、三阴交、上仙。
随症加穴:①肛门剧痛者,加长强;②出血者,加血海。
灸法:
(1)艾炷瘢痕灸: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多采用邻近或循经取穴。
(2)艾卷雀啄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治1次,7次为1疗程
(3)枸杞根蒸气灸:取枸杞根适量,捣烂煎汤先熏15~20分钟,待汤温后,可熏洗同时进行,每日熏洗1次,3次为1疗程,对痔痛颇效。
方义:本型因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于肠间而生痔。取白环俞、次以通络化瘀而止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所,取之以通调足三阴之经气,则更有助于活血化瘀之力;承山、上仙二穴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凉血止血,是善治肛门疾患的经验效穴。
3.气血亏虚型
症状:痔核脱出,肛门有下坠感,便血最多色清,或黯而不鲜,伴气短懒言,食少乏力,面色白,头晕目眩,心悸,舌质淡,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以取督脉、任脉、足太阳、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会阳、神阙、脾俞、三阴交。
随症加穴:①肛门热痛者,加劳宫;②肛门肿痛,加飞扬、尾穷骨。
灸法:
(1)艾卷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目灸1次5~7次为1疗程。如选用外痔疮面阿是穴,以灸至患部红,流水为度。
方义:本型系气虚下陷,升举无力,统摄无权而发病。百会为诸阳之会,灸之可举下陷之阳气;会阳系足太阳近肛门部之腧穴,灸之可疏通肛门之气血;灸神阙以补益气血;取三阴交、脾俞以健脾助运而强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