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外科病证
一、冻疮
冻疮是指人体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相当于西医的冻
伤。局部性冻伤者病情较轻,以局部肿胀、麻木、痛痒、青紫,甚则破溃成疮为主症;全身性冻伤者病情较重,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为主要特征。局部性冻疮主要发于手背、足跟、耳郭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皮肤先苍白,继而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焮红,中央青紫,自觉灼痛、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痒痛。重者则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淡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感觉消失,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疱,血疱破溃后渗流脓血水,收口缓慢,常需1~2个月或更长时间。
全身性冻疮初起出现寒战,继则感觉迟钝,疲乏无力,出现视物模糊、幻
觉、嗜睡、不省人事,体温逐渐降低,瞳孔散大,对光反身射迟钝,呼吸变浅,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本病多发于冬令时节或寒冷潮湿环境,加之平素气血虚弱,或因静坐少动,
寒邪侵袭过久,耗伤阳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冻疮,重则肌肤腐烂。此外,暴冷着热或暴热着冷也可导致气血瘀滞而腐烂成疮。
1.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法适用于小面积冻伤且病情较轻者。选用干红辣椒面90g、干姜
(研面)30g、生大蒜头(切细)30g,加酒精0.5kg浸泡1周后滤液,药渣再加酒精半斤浸泡数天,过滤去渣,两次滤液混合,加樟脑9g备用。洗涤患处每日3~4次。
2.中药外敷法
(1)紫珠膏:紫珠草叶研粉过筛,高压灭菌后与凡土林或适量的冻疮膏调配
成软膏即为紫珠膏。将冻疮溃疡面清洁后涂紫珠膏,消毒纱布覆盖,每日1~2次。
(2)生肌玉红膏:白芷、甘草、当归各60g,生甘草30g,白及、血竭、紫
草、轻粉各1.5kg,麻油0.5kg。先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入油中煎枯,去渣后加白蜡熔化后离火,待药膏将冷时加轻粉、血竭调匀即成。将冻疮清洗干净后涂此膏,每日1~2次。
3.透皮给药疗法
透皮给药疗法适用于小面积冻伤且病情较轻者。用长泰灵Ⅱ型洗剂喷洗患
处,均匀涂抹,缓慢搓揉,每日2次,每次2~3遍。
二、烧烫伤
烧烫伤是因热力(火焰、灼热气体、液体、固体)、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
及电引起的损伤。早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汤火灼伤“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
调”和“猪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记载。烧伤后轻则局部出现红斑,次则出现水疱,重则出现皮肉焦黑或筋骨外露,损及脏腑。
由于强热作用于人体,热毒入侵,伤及气血,气血瘀滞,轻者皮肉腐烂,重
者热毒炽盛,伤及体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失和、阴阳失调。
1.中药外敷法
(1)清凉膏
组成:风化石灰0.5kg,清水2kg。
用法:将石灰加水搅拌至混浊,澄清后取水1份加麻油1份充分搅匀,使之
呈蛋白状。涂患处,不包扎。
(2)地榆膏:地榆研粉(用或炒碳),用麻油调敷患处。也可加入等量大黄
使用。
以上两方用于轻度烧烫伤。
2.中药湿敷法
用于脓液较多的创面,以及肉芽创面以准备植皮,目的在于清除渗液及坏死
组织,减轻感染,使之迅速脱痂,保护肉芽组织。可用3%的黄柏溶液浸湿纱布
4~8层湿敷创面,每日更换3~4次;或用0.75%的枯矾混悬液(枯矾7.5g
冰片2.5g,羧甲基纤维素钠3g,生理盐水mL)浸湿纱布进行创面湿敷。临床观察发现,0.75%的枯矾混悬液用于烧烫伤创面对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霉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中药药浴法
用于四肢感染的创面焦痂分离期,严重烧烫伤残留小创面有严重感染者,目
的在于清洁创面,减少创面细菌繁殖,促进焦痂分离,引流痂下积脓,对感染重的肉芽创面亦可作植皮前的准备。
用温热生理盐水或虎地煎液(虎杖、地榆)等进行局部浸泡或全身浸泡。水
温高于病人体温1℃,浸泡时间为0.5~1小时,浴后需用无菌巾吸干身上多余
的水。严重烧烫伤患者全身浸泡后一般都会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感觉疲乏等,休息数小时后可逐步复原。
4.透皮给药疗法
透皮给药疗法适用于小面积烧伤且病情较轻者。用长泰灵I型洗剂喷洗患
处,均匀涂抹,缓慢搓揉,每日2~4次,每次2~3遍。
三、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从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
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以内痔为多见。
内痔多发于成年人,初发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
多在排便时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每因饮酒、过劳、便秘或腹泻时便血复发和加重,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肛门检查时见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暗红或灰白。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或咳嗽时可脱出肛外,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并有分泌物溢出,肛门坠胀。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内痔可分为三期:
1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脱出肛外,大便带
血或滴血。
Ⅱ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
Ⅲ期:痔核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
纳;一般不出血,一且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绞窄而发生肿胀,甚至糜烂坏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
痢日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门,筋脉横
解而生痔。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1.中药熏洗法
(1)苦参汤
组成:苦参60g,蛇床子30g,白芍15g,金银花30g,菊花8g,黄柏15g,
地肤子15g,石菖蒲9g。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沸,过滤去渣,趁热倒入盆内,盆上放置带孔的木
架,患者臀部坐在木架上,待药汤水温在40℃左右拿掉木架,臀部进入盆中坐
浴,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或用毛巾蘸药汁趁热敷患处,冷则更换。
适应证:内痔及内痔嵌顿水肿者。
(2)硝矾洗剂
组成:朴硝20g,明矾15g。
用法:上药混合后用开水冲溶,然后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每日
1~2次。
适应证:内痔及内痔嵌顿水肿者。
(3)硝黄洗剂
组成:苦硝30g,大黄15g,金银花30g,蒲公英3g,马齿苋30g,苦参30g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文火煎煮约30分钟,过滤去渣,趁热先后洗,隔
日1~2次,每次约20分钟。
适应证:炎性外痔。
(4)五倍子汤
组成: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蜂房、荆芥各30g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如痒甚可加花椒30g,水煎外洗。
适应证:内、外痔及内痔嵌顿者。
2.中药贴敷法
组成:飞炉甘石20g,乳香、没药各3g,大黄30g,冰片1g,儿茶15g,轻
粉10g,枯矾10g,黄连15g,黄柏15g,血竭15g,水龙骨30g。
用法:上药共粉碎后用茶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适应证:混合痔及内痔嵌顿者。
3.针刺疗法
适用于内、外痔急性期,慢性期效果差。
(1)方案一
取穴:命门、肾俞、次醪、长强、会阴、承山、飞扬、委中、承扶、承筋。
方法:用毫针行泻法,行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方案二
主穴:长强、承山。
配穴:大肠俞、白环俞、次髎、二白穴。
方法:每次主穴全取,先刺长强穴,直刺进针,强刺激,使针感扩散至肛
门周围。配穴取1~2个,白环俞向内下方刺入,使针感扩散至肛门。均用强刺
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火针疗法
病人取侧卧位,局部消毒后,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针
尖发红时,快速在痔核上由里向外针刺。如痔核大可刺2~3行,深度可达痔的
基底部。如为血栓外痔,在痔的外侧扎一针后可将血栓挤出,再从原针孔扎一针以止血。
5.提肛锻炼
呼气时用全力提肛,意念引气上行,尽量使会阴和丹田相接;吸气时松肛,
肛门与丹田一起松弛。如此一紧一弛,反复做20次。
6.透皮给药疗法
用长泰灵Ⅰ型洗剂均匀涂抹患处、腰骶脊柱局部、小腹部及肚脐,尤应以
骶骨、尾骨区及小腹部为主,继而在用药局部施以轻柔缓慢的摩法或揉法,每次2~3遍,每日2次。
四、筋瘤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
脉病变。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
团块。
本病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
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可顷刻充盈回复。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可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导致气滞血瘀,筋脉
纵横,血壅于下而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而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1.针刺疗法
局部穴可选用阿是穴;远端取穴可以选择阴陵泉、足三里。针刺1~1.5寸
泻法。
2.放血疗法
用三棱针点刺局部静脉放血,或者点刺委中放血。
3.透皮给药疗法
在局部涂抹长泰灵Ⅰ型或Ⅱ型洗剂,每次1~2遍,每日2次。
五、昆虫蛰伤
昆虫蜇伤包括蜈蚣、蜂、蝎、蚂蟥、刺毛虫等蜇伤,轻者仅有局部红、肿、
热、痛等症状,全身症状轻微,治疗上均可采用南通蛇药片化水局部涂擦;全身症状严重者可配合内科治疗。
1.蜈蚣蜇伤
蜇伤处有一红血点,周围红、肿、发热、痒、剧痛,重者可伴有恶心、呕
吐、头晕、浑身麻木等全身症状。
2.蜂蜇伤
蜇伤处有红点,周围起红斑样丘疹,重者则出现潮红、肿胀,往往有水疱
形成,瘙痒,剧烈疼痛,也可出现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严重者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
3.蝎蜇伤
蜇伤局部大片红肿,剧烈疼痛,并可发生恶心、呕吐、昏睡、寒战、高热等
全身症状。
4.蚂蟥蜇伤
受伤处微肿而流血水不易停止,自觉轻微疼痛,或伤处出现一个丘疹或风疹
块样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5.刺毛虫蜇伤
局部发红、稍肿,瘙痒刺痛,久之可以外痒内痛并发生溃烂。
1.蜈蚣蜇伤
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苏打水擦洗并冷敷;或以甘草、雄黄各等分研面,用菜油
调敷患处;或以鲜鱼腥草、鲜扁豆叶、鲜嫩桑叶、鲜瓦松等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
2.蜂蜇伤
尽可能挑出蜂刺。蜜蜂蜇伤可用肥皂水、苏打水擦洗伤口;黄蜂蜇伤可用米醋洗伤口;或用青蒿一把捣烂外敷;或用夏枯草捣碎敷在伤口;亦可用鲜蒲公英
折断后的白汁擦患处。
3.蝎蜇伤
用大蜗牛一个捣烂涂之;或用明矶、米醋调敷患处。
4.蚂蟥蜇伤
用手指按住伤口1~2分钟,使血止住,然后用5%的苏打水洗净伤口,涂
碘酒或2%的龙胆紫溶液,并用干纱布包扎。如蚂蟥吸附在腿上,只要用手掌轻
轻拍击叮咬周围,或用醋、酒、盐水、烟油、辣椒粉等凃在蚂蟥吸附部,蚂蟥
即会放松吸盘而下落,切不可强行拉下。如患处红肿溃烂,可外用九一丹、红
油膏。
5.刺毛虫蜇伤
局部用豆豉、菜油捣烂敷痛处,稍后毛刺出现即可去掉毛刺,再用白芷酌量
煎汤洗患处。初期可用膏药加热熔化后(或用胶布)粘贴患处,并立即取下,经多次反复可将部分毛刺带出。溃烂时按一般溃疡处理。
泰顺赞赏